香港屋邨觀後感
田中泓
建築物“開放日”的一大價值在於,它允許建築業主、志工和所有參與者將其變成“自己的”,並在所有參與者之間建立承諾。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日為我們所有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來談論我們自己的城市的現在和未來。
上面是國際Open House活動的初衷,二○一八年,這項建築物“開放日”活動首次來到澳門,被命名為“澳門遊屋記”,當時五十幢公私營房屋在活動期間向參觀者開放,成為了解城市建築的絕佳機會。
剛過去的兩個周末,該活動落戶到香港,並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打開香港”,同樣有五十幢建築物開放予公眾參觀。
我藉這個機會,去看了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祖堯邨,參觀由兩位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博士生導賞,全程有房協人員倍同。
祖堯邨位於新界葵涌荔景山,乃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一年落成的甲類出租屋邨,整個屋邨由多幢樓宇組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其中主要的大樓當年建成時,是全香港(乃至全世界)最高的出租屋邨樓宇。
據導賞的博士生說,當年房協採用設計競圖來選擇設計的團隊,在多個參賽方案下最終選擇了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師有限公司的設計。在屋邨的設計中,可以看到設計團隊除了解決戶數與空間外,還嘗試了許多安排類型,一方面增加屋邨外住戶的鄰里社區關係,另一方面亦減少材料、結構、空間、能源的浪費,因此出現了六角形開洞的結構牆,還有每隔三層樓才有的電梯大堂與走道(這樣設計當時能減少建造成本與運作的能耗,當然,對行動不便的人士會造成不便)。另外,在設計上也考慮住戶的私隱性。
我們當天能參觀一間為長者而設計的住戶單位。為長者而設的樓宇高三層,以花園天井為中心圍合,為方便長者出行,樓宇除了設計有樓梯,還有斜坡連通各層(見圖)。
單位面積大約是一百五十呎的開放式單位,進門後左側是木櫃及開放式廚房,廚房、廳和房是同一個空間,右邊有洗手間。該單位適合一或兩個人居住,租金每月約一千八百元,在寸金尺土的香港,這個租金是便宜的,當然需要一定的申請及審批手續。
然而,我參觀後發現,由於香港沒有房屋最小面積的限制,因此可以設計這樣細小的單位,上述面積一個人居住仍可以,但如果兩個人,就顯得擠迫(澳門有規定一人居住的開放式單位最少要有二百三十呎)。試想想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的情況會是多麼難過,而且,這些房屋是給曾經大半生為社會貢獻的長者,晚年仍要生活在狹窄的空間,真是一件不太適當的事,是香港地產霸權造成的社會惡果。
近年澳門也開始設計愈來愈細的單位(甚至設法繞過最小面積的規定),談何以人為本?值得反思!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