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澳門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與青少年並肩同行卅載
香港屋邨觀後感
報攤經營日漸困難
睇見牙煙
沙欄仔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10月6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與青少年並肩同行卅載

文、圖:麥 兒(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淑鈴三十年來與青少年打成一片


總幹事關淑鈴係YMCA第一位員工


YMCA的第一個 會址


Grace認為“陪伴”對青 少年成長特別重要


各地YMCA在大日子送上祝福禮物


首個會址露台面對着華士古花園

    與青少年並肩同行卅載

    ——記YMCA總幹事關淑鈴

    文、圖:麥  兒(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說起YMCA,不少人都會想起由美國經典男子組合“Village People”在一九七八年所推出的最著名的代表金曲《YMCA》,其搭配着容易記憶的舞步,至今仍是不少人的兒時回憶。隨着青年會運動而來澳門的“YMCA”,至今已經根植澳門三十載,這三十年的經歷、發展與回憶,YMCA總幹事關淑鈴與我們一一細數。

    待我填滿的文件櫃

    基督教青年會(Young Men's  Association 簡稱YMCA)由英國青年基督徒佐治衛良(George Williams)於一八四四年在英國倫敦成立。其誕生於當時高度工業化的英國,不少青年勞動力每天的工作時數長達十四小時。由於長時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與正常的娛樂,不少年輕人都在高強的工作壓力下染上惡習,沉淪於放縱的生活。有見及此,George Williams與另外十一位青年成立YMCA,它具有青少年會運動“Movement”的特色,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宗旨,令YMCA迅速擴展至全世界各地。

    YMCA一九九四年向澳門政府註冊成為合法的團體,並由原來純粹透過義工領袖推動的各項工作,轉為由專職幹事與義工領袖共同推動社區工作事務。而YMCA總幹事關淑鈴(Grace),正是YMCA第一位專職幹事。她回憶起當時還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學攻讀的科目並非與社會服務相關,但當時決定加入YMCA成為專職幹事,皆因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為社會帶來價值,以生命影響生命。她分享:“在選擇自己的職業時,我想到了工作為我帶來的價值,所以我選擇了YMCA,也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猶記上班的第一天,我走到辦公室,我原想像裡面有甚麼我可以參考,並開始接手工作,怎料打開辦公室的文件櫃,裡面沒有文件,原來它正等待我去把它填滿。”

    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YMCA開始時,租借教會地方作為會址。這個會址附近的華士古達嘉馬花園,也成為了YMCA開展工作的地方。那個還未有智能電話與網絡的世代,如何開展青少年工作,與現在截然不同。隨着服務準備開展,Grace經常往香港培訓及取經,澳門的人員也日益壯大,如何接觸青少年,了解他們的需要,成為當時開展服務的第一個關口。Grace分享:“當時的會址有一個露台,正對着華士古達嘉馬花園,那時公園是青少年常去的場地,我們望着公園裡的青少年,便與仝工一起把桌子、椅子搬到公園,上面放滿球拍、五子棋、象棋等等,甚至把整個康樂棋搬下去,吸引青少年來與我們交流、溝通。”

    上世紀九十年代不僅是網絡不發達、沒有智能電話的世代,連電視、冷氣機也能成為吸引青少年的元素。“公園那麼熱,他們來歸還物資時都大汗淋漓,我們便指着會址位置,告訴他有空可以上來吹冷氣。那時我們還在會址添置了電視,他們也能聚在會址一起看電視,度過周末。在那個純樸的年代,這種簡單的方式,令YMCA漸漸成為青少年的聚集地。”

    在這個小小的會址裡,YMCA平日開放會址給予青少年一起做功課,在日常的接觸中,慢慢了解青少年的問題以及需要,同時提供青少年一份安全感,在這裡有一班“哥哥姐姐”願意傾聽他們的心事,了解他們的想法。YMCA亦陸續開辦恆常的興趣班,更舉辦不同的營會、嘉年華等戶外活動,豐富青少年的餘暇生活。及後於一九九六年成立第一個團體組織——義務工作社,結合社會各界人士,與青少年一同參與義工服務,身體力行實踐“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的精神。

    這才是社服的意義

    “服務,要做到獨特,而唯一”,Grace認為實行青少年服務最好的方法,是在問題出現之前,預視問題的發生,適時推出能應對社會需求的服務,這才是社會服務的意義之一。一九九四年“聯絡處”誕生,積極連結海外青年會與推動專項服務:關懷兒童語言發展計劃、禮儀事工、福音事工、YMCA HOOPS(籃球事工)、EP350(環保事工)等等,讓本地青少年接軌國際。YMCA的青年旅舍國際知名,在一九九八年,澳門終於擁有自己的青年旅舍;一九九八年,YMCA於澳門開始學校輔導服務,除了服務校內學生,更開展離校生跟進服務,協助失學青年重返校園或就業,也成為日後本澳社工駐校輔導服務的雛形;二○○一年回歸之初,YMCA開設青年社區中心,也成為澳門唯一一所全面推動預防藥物濫用的青年社區中心。

    隨着二○○七年澳門“違法青少年教育監管制度”的實施,YMCA受委託管理違法青少年短期宿舍,讓青少年在輔導中自省,陪伴青少年重整生活,反思生命;回歸後賭權開放,為澳門帶來經濟黃金期,YMCA因應本澳特殊環境推出“精明理財推廣計劃”,為青少年提供持續性的理財教育課程服務,建立正確理財觀的同時,滲透預防沉迷賭博的觀念。二○一五年分別於石排灣新社區開設小型家舍式的“樂陶苑”,為未能受家人照顧的青少年提供一個“家”,直至可以與家人團聚或獨立生活。

    Grace:永遠可以更好

    而同樣扎根石排灣的“石排灣社區青少年工作隊”,為這個新社區的青少年帶來保護屏障,也成為澳門第四支外展隊。針對有關懷成長需要的青少年而設的“有機青年”也於同年落成,其擁有強大的社服團隊,從接觸、輔導並強化高關懷青少年的保護因子的同時,用時間、耐性與青少年一同成長,讓青少年發掘自身潛能,藉着義務工作來回饋社會。

    “永遠可以更好”,是Grace對自己對工作的追求。歷經三十年的發展,YMCA由一位專職幹事,到現時近二百人的服務團隊;YMCA也由一個單位,至現時九個服務單位。接下來,YMCA會站在每一個需要點,看準每一個澳門社會的發展時期中,每一位青少年的所需,與青少年並肩同行。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