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性別凝視
性別權利的關係與互動,顯然是近十年來最熱門話題之一。尤其對於女性、平等與權利這三這者的關係,總是眾說紛紜,每每談及此話題都容易惹爭議、又或出現不可避免的罵戰。書中奇瑪曼達為好友的女兒提出了幾個有關女性成長的建議,雖自稱是成為女權主義的十五項指引,裡子其實是提出如何打破“性別凝視”。
你有試過從他人視覺上審視自己嗎?即在別人角度去挑剔自己,比如長相、身材、穿搭等,擔心自己無法達至對方的指標。當然,審視不單只流於表面或形式上,有時用於社會角色上對個人影響更大。所以奇瑪曼達在開展論述前,首先提醒她朋友,你先是自己,然後才是母親這個角色。人總憂心自己不符合他人心裡的框架,繼而無止境地批評自己,不斷改變自身的選擇以及喜好。潛而默化地把自己客體化、又或是物化。事實上,過度的審視會自然而然地成一種凝視。
福柯曾提及“凝視”一詞,這行為確保了上位者執行管理,投入於社會當中,就是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而下位者則在各潛規則中不斷說服自己、琢磨自己的偏好與行為。“性別凝視”便是建立在性別上的潛規則,並讓人時時刻刻遵從。就像我們小時候就知道女孩的玩具是洋娃娃,男孩的衣物不可柔美亮麗,由父輩開始至今,沒有明文規定,卻有大部分人跟隨。而順應他人對自己的凝視後總會獲得讚美,人就更難在被認同下去覺察事情的合理性,只會在被欣賞的話語或目光下,持續強化被凝視的道路,以及增加對凝視內容的支持,長久以後,人便會活在他人的期祈當中,失去自我。
當然,除去凝視的濾鏡不是指一定要成為女權主義。有好些人把“性別凝視”區分作男性凝視和女性凝視兩者作討論,並相互抨擊,但其實單論述兩者是不全面的。書中奇瑪曼達曾提及男權主義受害的從來不只是女性,如今提及打破凝視,對象當然是性別凝視,而非單一性別的凝視。男性凝視除了客體化了女性外,同時也在客體化男性,性別漸成社會角色之一,“
貌美”、“有財力”等標籤也會合理化,用來滿足社會需求。不僅女性有既定的模樣,男性在當中也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打破凝視並非易事,社會的約定俗成早已是營運規則,一旦打破就需要雙倍勇氣,一是要與主流相反,二是要面對失敗的可能性。但我們可以嘗試,面對事情不公或是感到不適時,反問自己是否因為某個身份,才受限制於此。內省過後,就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做出你想要的改變。不要因為你是女孩(男孩),就必須去做某些事情,喜好與偏好本來就是個人的、無分性別的。謹記着性別不是限制選擇的原因。同樣,也不是你凝視他人的理由。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