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的體驗
——觀《又見平遙》
“印象”系列的舞台劇作為融合歌舞、各地鄉土民情,以及故事情節的大型實景劇,曾一時成為內地旅遊市場受遊客寵愛的旅遊項目。各地為激發與吸引遊客而推出的實景劇多不勝數。然而,因內容與形式良莠不齊,部分實景劇因觀眾稀少而不得不停演。即使是由某位著名舞蹈家主創的《雲南映象》實景劇同樣曾經遭遇停演與演出團隊解散的命運,相信許多觀眾聞之無不唏噓。然而,山西平遙的《又見平遙》作為配套平遙景區而創作的大型實景劇卻人氣爆棚且經久不衰。那麼,《又見平遙》是何以吸引觀眾的呢?
與所有的實景劇一樣,《又見平遙》有主題、有劇情、有表演,並設計了幾個單元將劇情串連起來,糅合說唱、舞蹈、雜耍等不同藝術形式於一體,也運用聲、光、電等現代舞台技術烘托現場氣氛,形成斑斕駁雜的色彩,從而增添表演效果。不同的是,《又見平遙》作為沉浸式情景劇,帶給觀眾深刻難忘的現場參與感、深度代入感與別樣的體驗感。
與一般戲票不同,《又見平遙》戲票上沒有座位號。買到票的觀眾還以為劇場內不設劃位而是入場後隨便找個座位坐下觀看。可是,沒想到的是,進入表演場所,根本就沒有舞台。表演就在搭建的大街、店舖、城牆、大院等不同場景中進行,街道兩邊的商舖都是實景,有錢莊、包子舖、染坊、剪紙坊、傘坊,還有私塾等,觀眾可以自由地走進其中拍照。街道上有抬轎人、賣撣人、推車人、算命先生、巡更者、攤販等,店舖內有繡娘、跑堂的、彈琴的、唱戲的等各式各樣的人。演員與觀眾完全混雜在一起,甚至進行面對面的互動與對話。可以說,整個表演的舞台是流動的,劇情是流動的,演員是流動的,觀眾也是流動的,他們需要邊走邊看。觀眾既是看客,也是劇中人,予觀眾以十足的穿越感、全程的參與感與全身心的浸入感。
眾所周知,大多數印象類實景劇都是依託山水實景搭建傳統舞台,演員在舞台上表演,觀眾在座位上觀賞,觀眾與演員存在一定距離,觀眾明白自己是觀看劇情的局外人。而《又見平遙》卻完全不同,十分另類。除了閉幕單元是由演員在舞台上表演外,其他單元環節都是在古街道與店舖等流動舞台空間表演,觀眾與演員近距離接觸,使觀眾感覺自己不僅在看戲也在參演,即使是閉幕單元的舞台表演,演員也走下舞台來到觀眾中間進行互動。
在劇情與主題方面,《又見平遙》講述了一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以及鏢局忠義與外出遊子回鄉尋根的主題故事。儘管對於《又見平遙》的劇情(如“趙家選妻”一場戲與劇情契合度不高,有為迎合觀眾而硬性插入的嫌疑)以及所表達的主題立意(例如,有認為劇情存在物化女性以及由男丁延續香火的男權主義思想等)不無爭論,但是,看過劇情的觀眾,對其中的“亡魂歸來”、“趙家選妻”、“鏢師出征”、“面秀”等幾場大戲的生動故事情節與獨特鄉情符號印象深刻,通過劇情展現了平遙的民俗風情與生活細節,以象徵寓義的手法表現了平遙的人文道德傳統與悲壯情懷。而最為重要的還是,《又見平遙》通過在觀眾中表演的形式,帶給了觀眾觀看傳統印象類實景劇完全不同的觀賞體驗與豐富視覺感,或許這正是《又見平遙》經久不衰的秘訣吧⁈
不過,正是對不同場景觀眾參與的過度關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故事的完整性,同時,演員需要與觀眾互動及演出環境的嘈雜對演員表演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觀眾在笑談聲中步行觀戲也是對觀眾專注度的一種考驗。
《又見平遙》究竟如何?或許“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感各異實屬人間常事,因此,百聞不如一見,或許惟有觀看了,方有發言權!
婁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