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岳岳 睇字幕
——劇場中的另一種溝通(中)
尼修斯
近年澳門有些劇團在字幕上下功夫,一是為內地巡演做準備,二是為開拓澳門新的觀眾層。澳門的大學招來了不少內地學生,其對文化藝術有需求,成為了新的劇場客源。他們的餘暇時間比本地學生更多,所以配有字幕的劇場演出,是其購票入場的基本條件。
可惜的是,澳門常說劇場荒,演出缺乏適合的場地,而“適合”二字更是關鍵。就算是最熱門的文化中心小劇院,對字幕的使用也不太友善。它的設計是鏡框式舞台,第一行觀眾與舞台的距離是一步之遙。如果以一般劇院的習慣,字幕放在舞台框頂上,第一、二排的觀眾就算頭岳岳也很難看到,要去到觀眾席中段以上的位置,才開始看得舒服。如果字幕放在台側兩邊呢?位置太窄,十分礙眼,影響舞台整體觀感,而且前排坐中間的觀眾也會像看打網球一樣,望舞台望台側,再望舞台望台側……一套戲看下來,不知不覺已轉頭幾千次!在黑盒劇場更困難,由於面積小加上表演區域往往都是開放性的,字幕放在任何位置都是礙眼。
有些導演會另闢蹊徑,將字幕和演出融為一體,不過這類演出通常都不是傳統的寫實戲劇,在畫面的構造上,自由度更高。幾年前集合了澳門、台灣、香港及馬來西亞等地的演員,由法國陽光劇團的核心成員Shaghayegh Beheshti執導,共同演繹了《鏡花轉》。戲的氛圍如萬花筒般的人生夢境,演員沒有明顯清晰的台詞,戲在不同的時段以幕外音的詩詞及音樂貫通,詩詞有些是英文,有些是法文。舞台設計在演區的上空懸掛了一條黑色的橫額,用相對黯淡的光打上中文字幕,加上其他燈光的輔助,字幕如漂浮在半空,融入場景之中。字幕的呈現與戲的形式、內涵都十分匹配。
另一個更有趣的例子是以中葡雙語演出的《一條線》,該戲是香港編劇家陳敢權先生的劇作。劇中只有兩個放牛人的角色,沒有時空背景,劇場設置可以簡單到不用佈景,最重要的道具是一條繩索。兩個牧牛人本是朋友,因玩耍而有口角,他們在地上畫上一條線,賭氣誰超越界線並踏足對方的範圍便是輸家。原是遊戲一場,變成互相欺騙,互不信任,最後成為雙輸的悲劇。曉角於二〇一五年受邀參加在澳門舉辦的葡語文化周——葡語國家話劇節,主辦方希望能有一個中葡雙語並存的戲。導演忽發奇想,事實上葡語在澳門的應用或溝通其實不多,兩地人民在這片土地共住,但又似乎並沒有真正融合,因此便借用了《一條線》的劇本,一位演員說廣東話,一位演員說葡語,字幕則是雙語,在崗頂劇院招呼了葡國人及澳門人觀看。而神奇的是,戲的錄像放了上YouTube,給巴西聖保羅葡語系戲劇節的監製發現及邀請,千里迢迢去了巴西演出。由於面對的觀眾全部都不懂粵語,所以在巴西演出時,佈景便設計了一棵中間被劈開的斷樹,上半截吊在半空,下半截立在地上,在兩者中間的空隙位置打上字幕,樹就像被語言砍斷一樣,昇華了戲的含義,觀眾看字幕的視線更是無比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