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土地提升生活質素
本澳地小人多,土地資源彌足珍貴。近年政府收回九十三幅國有土地,充實本澳的土地儲備。社會期望政府規劃好收回的國有土地,有效善用。
特區政府多年來收回的國有土地中約兩成六的土地已利用。意即未被利用的土地有七成四。現時大部分收回土地被圍封,至今未有正式或臨時用途。
早前有議員於立法會口頭質詢政府,指部分收回土地長期閒置,雜草叢生,衍生蚊患積水等衛生問題,影響城市形象,建議政府考慮改造部分收回土地為臨時綠化或康體設施。政府回應強調收回土地並非閒置土地,而是土地儲備,有需要便會用,不建議臨時用途,指部分土地使用人沒有“臨時”概念,難以收回。
近期就有臨時用途的土地將更改正式用途的個案,祐漢新邨第八街臨時休憩區將正式用來興建夾屋。該土地用作臨時休憩區至今約三年,可見政府在落實土地的正式用途後,臨時的角色便會撤銷。
雖然建屋計劃一出,附近居民擔憂減少休憩及活動空間,但土地當初就是臨時用途性質,且當正式規劃使用的公共利益大於原來臨時用途時,周邊居民應予以理解,尤其是了解“臨時”兩字的含意。政府也應向公眾釋出更多訊息,減少居民憂慮,同時研究在適當的空間補足該區休憩設施,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
政府收回土地有大有小,最近收回的一幅大面積的土地就是賽馬會,面積為三十六萬多平方米。目前賽馬會土地撥入政府土地儲備,並納入政府長遠規劃,包括用於體育和演出等多功能場地。近日賽馬會附近居民反映周邊垃圾積聚,衛生問題備受關注,有社諮委建議短期可利用現有的建築物設置小型球類場館和為學生的體育課提供場地。
社會理解土地資源珍貴,不可能草率使用,但任由土地長期閒置,又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的原則?政府宜積極研究善用土地,考慮周邊居民需求而把土地作為臨時休憩設施、臨時停車場等,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價值。再者,土地法對土地臨時使用有嚴格的規定,法治社會下,即使將來終止臨時用途,相信亦會得到居民的理解,莫因噎廢食。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