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掛帥 活化舊區灌活水
疫後整體經濟復甦理想,卻發展不均衡,旅遊區客似雲來,民生區人流冷清,不少舊區疫後疲態盡現,如何有效引客入區,已成社會與政府共同關注的焦點。
部分社區“吉舖”越來越多,商戶營商信心越發低落,盼望政府可拯救區內經濟。若僅透過單純的環境美化與街道建築裝飾,顯然無法觸及問題根源。
正如有社區坊會指出,活化各區的關鍵在於塑造“區區有特色”的魅力,不論北區、新橋區、下環區,每區均是眾多居民的聚居地。居民區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故事,經過多年沉澱,若旅客願意入區,定可體驗最純粹的本土風情。但社區、小商戶資源有限,僅憑一己之力推進活化工作,實難以奏效,故政府的扶持與引導至關重要。
政府制定全面細緻的規劃,依據各區的特色精準定位,發展與其匹配的社區經濟。以新橋區為例,屬歷史悠久的廟宇文物區,但對年輕群體而言,單純的廟宇文化或缺乏足夠吸引力。若可把廟宇文化與其他元素巧妙融合,如推出文創活動、文創商品,實現新舊交融,或可激起年輕人探尋這片古韻猶存的社區。
參考上海新天地,可算是舊區活化的典範,保留石庫門建築的歷史風貌,內部則改造為現代化的商業與娛樂空間,成為集歷史、文化、商業於一體的時尚休閒區,多年來吸引無數旅客紛至沓來。現時本澳有部分舊區活化成效同樣顯著,如關前街文創元素豐富,已成為不少年輕旅客“打卡”熱點。如何根據不同社區的特色注入商業元素,或需集思廣益,聆聽區內居民、商戶意見。
旅遊路線的設計上也應優化完善,引導旅客途經舊區,成為行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相信可讓旅客沉浸式體驗社區魅力。同時,須協助商戶加大宣傳,展現店舖特色,提高旅客到店光顧意慾。
揮別疫情一年半,喚醒舊區的生機與活力迫在眉睫,這既需要政府有力施策,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配合,打造社區經濟新局面。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