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響喪鐘的雨滴
伊斯梅爾 · 卡達萊去世於今年七月一日,享壽八十八歲。現在,人們但凡提起這位阿爾巴尼亞作家,總不忘往他的名字前加一個頭銜——“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似乎只要強調錯失獎項的遺憾,就能以此彌補些什麼。這類天真卻也殘忍的行徑,自相矛盾地透露出對卡達萊同等分量的重視與輕視,實則並未真正將他的成就放在眼裡。
閱讀一個作家的作品,便是了解他的最佳方式。《雨鼓》是卡達萊在三十歲左右創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一場十五世紀奧斯曼帝國對阿爾巴尼亞的圍城之戰。作品以奧斯曼帝國軍隊的首領、史官等角色為主要敘述視角,但也夾雜了被圍困的阿爾巴尼亞人的聲音。“雨鼓”一詞,則是指奧斯曼帝國軍隊裡,專門為報雨而奏響的鼓。在這場時長數月的戰爭中,水最後成為了致勝的關鍵。奧斯曼帝國為了叫敵人投降,想盡辦法切斷對方的水源,然而雨鼓最終還是響起,雨從天上落下,解了阿爾巴尼亞缺水之困。
卡達萊是學歷史出身,因此得以用一種神話寓言般莊重古樸的風格,去創作一則古老的戰爭故事。《雨鼓》的語言風格因而十分動人,如同一首長詩。比如在開戰前的最後一夜,來自奧斯曼一方的四個角色攜手共遊營地,他們分別是一位詩人、一名史官、一位占星官和一個新兵,自然是代表了四種截然不同的身份。然而這四人卻能共飲一瓶茴香酒,在火光和月光照耀下,觀看苦行僧的舞蹈、傾聽憂愁的歌謠,此情此景,浪漫異常。再然後,詩人在戰場上受傷,雙目失明,成為了人群中瘋瘋癲癲的盲詩人;新兵在運送染疫的動物時劃破手臂,不幸被傳染,只好孤零零等待死亡到來;占星官則因戰況不佳而被質疑失職,於是被貶為坑道兵,最終死在塌陷的地洞中,再不能瞻仰群星。這一段的描寫可謂觸目驚心:
“就着灰土的微弱紅光,他望向地道穹頂,如同觀察翻轉過來的航道。這就是你現在觀星象的地方,他對自己說……他這一生和它們結下友誼,分而復合,比和其他人類還多;可如今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卻再也看不到這些星辰。他能看見的只有這些黑土,不斷滲水,滲水……”
四人中,僅史官得以倖存,肉身安然無恙。不過,作為歷史與現實的見證者,即本書作者的化身,他的精神世界不能不被戰爭所撼動。水源被切斷後,阿爾巴尼亞著名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夜襲奧斯曼營地。史官初時在營地內遊蕩,周遭的人群正狂歡慶賀,他卻心情沮喪,因開戰前那一夜,與他一起飲酒的三位朋友都已不在了。不曾想下一刻敵軍來襲,史官膽怯,手無縛雞之力,便逃去被廢棄的烤爐房,即占星官慘死的地下道入口處。黑暗中,許許多多的逃兵躲藏着。史官生平頭一次,開始思索歷史的真相,尋找清醒時他不敢涉足的大逆不道的種種想法。一位書寫勝利者歷史的隨從,在法外之地、秩序與權力不可觸及之處,終於成為了真相的追逐者。
最後,在那場解阿爾巴尼亞之困的大雨落下前,奧斯曼軍隊的首領圖爾桑做了一個有關雨鼓的夢:“他看見一面面雨鼓排成長列。突然,它們自己響了起來。他命令它們停下,但它們不聽他的話,繼續發出低沉的轟鳴。”醒來後,夢已結束,然鼓聲依舊,人力所無法抗拒、不能改變的命運,化作一場秋雨,落在士兵與將領的頭上。圖爾桑心知大勢已去,便服下大劑量的安眠藥,尋求永恆的睡眠:“這個喧囂的世界不斷退去,只有他的靈魂在雨中踽踽獨行。”戰爭暴力對人性的殘酷折磨,以優美的文字被盡數道出,這便是卡達萊的《雨鼓》。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