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海角片羽)頒授學位的新聞
(老陳尋味天下)鴻品有水準
(山谷小島通信舍)日昇之屋
(四方聽音)無邪之境
(衆藝館)“馬”的凝視
(胭脂齋)感恩的力量
(時光迴輪)雅 色
(筆雯集)小暑大暑 有食懶煮
(世相雜議)非遺生命力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7月7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衆藝館)“馬”的凝視

踱 迢

“馬”的凝視

    一個男生一夜間刺盲了六匹馬,這不是一個尋常的戲劇故事,但戲外的故事也相當具有“戲劇性”。

    Peter Shaffer(港譯︰彼德 · 舒化)的劇作《馬》,曾由澳門曉角劇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搬演,並在首屆澳門藝術節演出。劇中對人類道德底線的衝擊引起了不少議論,據說也是首個被“映演甄審”評級的澳門話劇。今年卓劇場在澳門藝術節重構此劇為《病歷編號:XXXX》,分外引人關注。

    刺馬是戀馬的幌子,沒想到如今故事在劇場中也成了媒體反諷的幌子。《馬》的劇本誕生於波茲曼書寫《童年的消逝》那個年代,在新媒體、新傳播系統的衝擊下,兒童與成年人的界線再度模糊化,美國兒童犯罪個案大幅增加。將原著媒體批判的部分延伸到五十年後的今天,是個可接受的改編方向,而將原著劇本中的“劇場主義”式手段,演化成影像與直播形式也具有一定的時代觸角,可以說這是一次具有理論基礎的改編,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上卻似乎遇上諸多困難。

    卓劇場將原著故事大刀闊斧地作碎片化的處理,在原著片段以外加建一層“拍攝團隊”的後設敘事,原著中具爆炸性的社會事件,如放在今天的話,相信也會引起網絡社交媒體的關注,然而誰是妹仔誰是主人婆,要看你對原著或那個男孩的故事有多執着。要在《病》劇中看到原著內容的朋友應該會非常失望,因為都是連串的影像拼貼,主力在每個人物面對此一事件時,他們在鏡頭凝視下的內心顯影,然而在影像與表演上仍存在很多不適感。每個演員要分飾劇中人、被攝的表演者和拍攝者,在多重扮演的急速轉換中呈現的尷尬,也許就是當代網絡媒體的現象。不過這終究還是個劇場,它是現場、不可重複的,於是照搬網絡的視覺邏輯,未必能抓住現場觀眾的思緒。

    踱    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