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詩人
上個月,加拿大音樂人Luka Kuplowsky,出版了備受好評的2CD(雙專輯)
《How Can I Possibly Sleep When There Is Music》。在我聽來,已經讓他從單純唱作人晉升為音樂詩人等級。Luka自稱“並非專輯,而是遊戲”的這張作品,起源於二○一七年跟同胞前輩音樂人Beverly Glenn-Copeland初見面便一起玩音樂的經驗,並且深受對方信奉佛教衍生出的創作哲學啟發:人類是創造者,也是種渠道,接收着某種普世放送系統的永恆創造能量。
依循此想法,Luka開始大量閱讀,禪門僧人良寬大愚、明治昭和時期女詩人與謝野晶子、杜甫、李白、魯米、法國寓言作家拉封丹、代表德語現代主義的里爾克、二十世紀初烏克蘭詩人Bohdan Ihor Antonych等的文字,成為他立基於藍調的結他即興的靈感。超脫俗套的流動性、語言的節奏感、田園感性的、表現實驗的,似乎都隨機地在手指撥絃中出現對應的聲音,詩跟音樂的實踐變得密不可分。
讓這些音符轉化為體態飽滿音樂的,則是他合作了一陣子的樂隊The Ryōkan Band,結他鋼琴、電結他電貝斯、雙打擊樂組、女聲合音,以及尤其令人驚艷的淋漓長笛(Anh Phung),一同自在遊走於民謠爵士靈魂樂之間,許多留白的時間感無比契合。Luka輕柔的嗓音與溫雅的頌詞口氣,固然容易與Nick Drake產生聯想,不過就樂隊與詩歌的交融加乘來說,更有些Gil Scott-Heron跟Brian Jackson合作的光彩。
子 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