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以忍為鎧甲
清王庭奎說過:忍痛易而忍癢難;忍哭易而忍笑難;忍愁苦易,而忍歡樂難;忍貧賤易,而忍富貴難;忍威武易,而忍柔媚難;忍怒罵易而忍嬉笑難。惟難忍也,是所貴乎忍之也。
讀了這段文字,我憑自己的經驗,認為果然如此。確切的想一想,《論語 · 八佾》載孔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人解釋:這件事可以容忍,還有甚麼不可以容忍啊!另一說這樣的事都忍心幹出來,還有甚麼不能忍心幹出來呢?不過總的來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百分之百的事實,所以說:“百戰百勝,不如一忍。”因為雖勝必取怨,忍則免卻後患。有謂“忍字頭上一把刀”。比喻不忍一時之憤怒就會招致災禍,勸人凡事以忍讓為最高的對策。
一般來說,忍讓有藏畜的意思,別人侵犯我,我藏而不露,含蓄對待,一而再,再而三,繼續下去,就不能含蓄了,所謂“佛都有火”,一發不可收拾。與其這樣,還不如當初隨事和解。
春秋之末,越王勾踐亡國,忍耐在吳國餵馬之苦、嘗糞之辱,得而東山再起,從而擊敗吳王夫差,成為春秋末期的霸主。
和尚的袈裟,佛家稱為“忍辱鎧”。謂忍辱能防一切外難,故以甲鎧為喻。《法華經 · 持品》:“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着忍辱鎧。”南朝梁簡文帝《謝賚納袈裟啟》:“忍辱之鎧,安施九種,功德之衣,慚愧八法。”《大智度論》卷十:“忍鎧心堅固,精進弓力強。”把忍讓作為護身的鎧甲,由此可見“忍”的潛在力。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