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觀“好物有型”精品展
查初白慎行
科技下凡
紫氣東來
梵高的鞋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18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觀“好物有型”精品展

李俊文


雲樹銀枝:西藏組曲之十六 劉國松


泉 · 范寬 vs 杜尚 張 衛


透雕象牙球 李明真 捐贈


➡馳 騁 吳冠中


鐵 樹 林佑森

    觀“好物有型”精品展

    甚麼是藝術? 這似乎是個難以解答的問題。最近,香港藝術館的“好物有型”館藏精品展卻從四個角度切入,帶領觀眾欣賞不同的藝術品。

    這次展覽分為四大部分:“破”、“巧”、“雅”和“奇”。當中“破”講述的是一個對於傳統的創新。當觀眾走進展廳時,馬上就會看到吳冠中的《海風》。作為留法三劍客之一,這張《海風》是在一九九七年所創作,藝術家吳冠中並沒有單單沉迷在他的小世界中,他常常思考現實與藝術的連結,這種想法也充分表現在這張畫中,亦即是吳冠中小書中所寫的“風箏不斷線”。

    這正是藝術有趣之處,即使是思考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藝術家,他們對於同一個問題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正如,林佑森《鐵樹》是利用了一些工業廢料重新組裝而成的“樹”,這形成一種的對比,如果說廢料是無用之物,那麼“樹”卻是自然界重生一環,那麼“無用”與“重生”之間又如何界定?同樣的問題,亦反映在林佑森《圓之四》之中。一個細小生鏽的銅環,藏着一個坐在鐵樹枝上的小小人,彷彿是在問,甚麼構成我們的美感?如果說,這些藝術品是從想法上的創新,來刺激人們的思考,那麼劉國松的《雲樹銀枝:西藏組曲之十六》則可以看到技法上的創新。與傳統使用皴法不同的是,劉國松先把紙透過着色,然後撕去紙張上的紙筋,當中,讓紙上留下不同的線條、張力及質感,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山石紋路。

    第二部分“巧”,我們可以欣賞到傳統器物的工藝極致。除了較常看到的青花瓷外,李明真醫生所捐贈的“透雕象牙球”,就可以了解清代工藝的巔峰,象牙球的外層雕有飛龍雲祥,每層裡面亦雕有不同鏤空的幾何圖案,當中特別之處是,每層皆可以獨立旋轉。像這樣巧致的器物,展場中還有銅胎畫琺瑯開光的“三羊啟泰”。一般而言,琺瑯是在清康熙時期引進,經過兩代皇帝後,在乾隆時期最為成熟。這種顏料使器物能夠呈現更為粉透的顏色,有時配合着掐絲琺瑯的工序,使得整體更為別致,單單是掐絲琺瑯的工序就多達二百多道,每一道皆不能出錯。因此,每件的作品都可以稱之為鬼斧神工。

    第三部分“雅”探討的是傳統文人的內心世界。傳統的文人往往利用梅、竹、蘭等等的畫作來寄託志向。管偉邦《經典再造》亦相當有意思,他先是各自畫出歷代山水畫家,如巨然、米芾、倪贊等等名畫中的經典場面,其後再把八幅畫作重新構圖。當中,八幅畫作之間留白之處卻似乎互相呼應,從而形成一幅獨特的畫作。

    最後,“奇”則是試圖衝撃不同文化的元素。如張衛《泉 · 范寬VS杜尚》,背景明顯是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它與郭熙的《早春圖》與李唐的《萬壑松風》被譽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三寶。當然,范寬的《谿山行旅圖》本身亦十分有趣,本來眾人對於《谿山行旅圖》的作者是存疑的,卻在某天被當時的研究員李霖燦先生,在畫中的一片樹葉發現范寬的名宇,從而成為一時佳話。而杜尚的《泉》本身就是對於傳統的挑戰,杜尚的問號很簡單,甚麼是藝術? 當張衛把這兩張名作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注定這是留給觀眾思考的問題了。

    李俊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