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揮關稅大棒礙綠色轉型
歐盟委員會前日發佈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最高達百分之卅八點一的臨時反補貼稅。這是自歐盟去年十月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以來的一個階段性結論。
歐盟發佈聲明稱,將於七月四日開始對來自中國的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在原有百分之十普通進口關稅之上,擬對中國比亞迪汽車加徵百分之十七點四的關稅,對吉利加徵百分之二十的關稅,對上汽集團加徵百分之卅八點一的關稅。以上三家生產商均在歐盟正在進行的調查中被抽樣。此外,歐盟還“對未配合調查的純電動汽車(BEV)生產商徵收百分之三十八點一的關稅,對遵守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亞洲國家汽車製造商徵收百分之二十一的較低關稅。這意味著上汽集團和其他不配合調查的企業面臨的關稅稅率增至百分之四十八點一,其他企業的關稅稅率則在百分之二十七點四至百分之三十一之間。同時,歐盟委員會稱,馬斯克的特斯拉在上海擁有一座超級工廠,特斯拉提出了申請,可能會“在最終階段獲得單獨計算的關稅稅率”。
高達百分之四十八點一的關稅的徵收,嚴重影響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由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發佈的分析報告指出,若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百分之二十的進口關稅,則歐盟進口的中國產電動汽車數量將減少四分之一,約十二點五萬輛,相關貿易損失將高達近四十億美元。
這次“調查”實際上是一場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有罪推定,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符合世貿規則的調查機制進行。中國汽車產業界從維護中歐汽車產業鏈安全穩定大局出發,還是採取了積極配合調查的態度,相關企業均按照要求認真提供材料。但歐方在“調查”過程中,傾向性地選取抽樣企業,濫用“可獲得事實”規則,隨意擴大調查範圍,嚴重扭曲調查結果。歐委會的裁決披露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與其說這是對中國企業的“結論”,不如說它是歐洲一些人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的一次明證。
中國新能源車企將歐洲市場視為出口第一大區域,背後主要因為歐洲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歐洲強勁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疊加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完善、規模優勢明顯等因素,共同促進越來越多新能源車企“出海”歐洲。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經濟增長依舊疲軟,世界貿易整體延續了去年以來的緩慢復甦。與此同時,某些西方國家炒作所謂“脫鈎”、“去風險”,給全球貿易添堵。
歐盟反覆呼籲全球早日達成碳達峰和碳中和。中國電動汽車產業不僅助力中國兌現自身減排承諾,出口到歐盟的電動汽車也為歐盟削減碳排放發揮重要作用。如今歐盟一邊高舉綠色發展大旗,一邊揮舞保護主義大棒,如此“雙標”只會有損全球信譽,阻礙全球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