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背後的權力迷宮
從十四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在歐洲茁壯成長,碩果纍纍,這棵象徵啓蒙革新的參天古木,其實不斷從伊斯蘭文明汲取養分。然而以西方的歷史觀點,肯定伊斯蘭在古典文明與知識傳承角色的研究,畢竟是鳳毛鱗角,結果導致世人先入為主,認定“文藝復興”在歐洲橫空出世,如此主觀印象,又是否經得起事實推敲?
要解答這道學術題,專門研究知識歷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英國作家紫兒 · 莫勒(Violet Moller),無疑是合適人選。她的代表作《知識地圖》,論證嚴謹程度猶如一篇博士研究論文,但內容絕不枯燥。作者在書中化身歷史偵探,跨越一千年的時間維度,聚焦七座城市,追溯古代三位傑出科學家的思想之旅。莫勒生動敘述了歐幾里德(Euclid)、蓋倫(Galen)和托勒密(Ptolemy)的故事,給讀者了解他們留下的知識遺產,是如何讓我們受益至今。攤開這幅穿越古今的知識地圖,莫勒彷如充當歷史導遊的角色,帶領讀者重踏三位科學家的成功之路。作者從公元六世紀的亞歷山大港出發,一直到公元九世紀的巴格達;從穆斯林的哥多華,到天主教的托雷多;從薩雷諾的中世紀醫學院,到西西里島的首都巴勒莫,最後抵達商人之都威尼斯,讓讀者見證印刷機的發明,是如何將歐幾里德的幾何學、托勒密的星系和蓋倫的大量醫學著作廣泛傳播。作者跨越時空,踏遍天南地北,目的是追尋當中錯綜複雜的知識路線,繼而編織一張連接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的知識網,從中認識由中世紀早期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發展軌跡。
俯瞰莫勒的知識地圖,最引人入勝之處,莫過於在認識科學發展的過程之中,同時窺探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發展此起彼落的關係。在作者眼中,公元九世紀的巴格達,曾經出現不少傑出數學家,當中堪稱天才的,是波斯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地理學家花拉子密。對莫勒而言,花拉子密對後世貢獻良多,理應像達文西和牛頓般,在歐洲家傳戶曉,但就算今時今日,西方對這位數學天才的認識極其有限,部分原因跟當年歐洲的人文主義者盲目崇拜希臘科學有關。另外,她認為中世紀譯者同樣難辭其咎,他們將書籍譯成拉丁文,卻沒有註明原本的穆斯林作者名字。
直至十六世紀,基督教在歐洲蓬勃發展,穆斯林帝國卻幾近沒落衰退,其中歐洲海上貿易和印刷機的發明,更將伊斯蘭世界拋在後頭。莫勒認為隨着財富和權力日益增長,歐洲開始建立帝國,同時取得文化優勢,於是一段將阿拉伯知識邊緣化、甚至拋諸腦後的歷史敘事就此形成。歐洲人的航海事業,將曾經運載着巨大財富、貫通世界的絲綢之路變得冷清而荒涼。歐洲各地的城鎮紛紛開設印刷廠,但穆斯林世界卻對這項新技術存疑,加上其他技術和文化因素,讓他們白白錯失運用印刷傳播知識的黃金時機。自此,歐洲成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重心,伊斯蘭世界則停滯不前,在科學上曾經享有的相對優勢,亦逐漸消磨殆盡,從此將兩者之間的距離愈拉愈遠。
隨着時間過去,大半個伊斯蘭世界,幾乎已處於西方國家的對立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更衍生出美國政治理論家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斷言本世紀國際間的衝突,文化和宗教之別是源頭所在,其中以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對立最為尖銳,這是另一段歷史和文明的跨世紀對話了。
王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