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視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畫紙上的澳門Citywalk
徐柳泉時棟
開箱ChatGPT 4.O
澳門有社會參與藝術嗎?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6月4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畫紙上的澳門Citywalk

穆欣欣


大三巴牌坊 (水彩畫) 黎 鷹


媽閣前地 (中國畫) 譚植桓


聖老楞佐教堂 (水彩畫) 黎 鷹

    畫紙上的澳門Citywalk

    ——“吉光片羽繪濠情”黎鷹譚植桓澳門世遺景物寫生作品展序

    歷史上的風雲際會,使澳門成為中國最早開埠的地方之一、西方人在中國最早的聚居點、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的第一站……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在澳門媽閣登岸;一五五七年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居住,葡萄牙文化逐漸進入澳門。與此同時,葡萄牙人還帶來了航海沿線如印度、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在澳門形成以嶺南文化為底色的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相映生輝的文化鏡像。華洋雜處的澳門,不同族群的人們在此有了互相觀察、彼此交流的機會。澳門的多元文化特質體現在不同族群混居一地而友好相處,不同語言文字並用而互相尊重,不同風格建築並存而珠聯璧合,不同風俗習慣通行而相容並蓄。而這些,都是奠定今天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基礎。簡言之,澳門的歷史,是在“中華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間體現了從互相尊重到互相融合的發展歷程。

    十八、十九世紀,隨着澳門在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一些途徑或旅居澳門的西方畫家,多以水彩畫描繪澳門風光。其中以英國畫家錢納利和澳門緣份最深,他在澳門居住二十七年,終老於斯。他以獨特技法表現澳門題材的創作,以用色溫暖,着重透明感為特徵,是十九世紀英國水彩畫藝術傳入中國華南地區的一個標誌。二十世紀,對澳門風景水彩畫產生深遠影響的有俄羅斯畫家史密羅夫。為躲避戰亂,一九四○年代史密羅夫從香港來澳。他在澳門居停的一年多時間,常遊走於大街小巷,用畫筆記錄了那個年代的澳門。他的作品有着溫暖的色彩,柔和的筆觸,用留白來表達景物的受光面。隔着八十年的時光,今天我們仍然能從畫面有陽光穿過樹葉的斑駁光影中,感受靜美安謐的澳門,也從中讀出戰亂時代畫家內心的憂鬱。史密羅夫在澳門的時間不長,但他影響了出生於澳門的路易士 · 迪美。從少年時開始描畫澳門風景,迪美傳承了史密羅夫的繪畫技巧與風格,至二○一四年於波爾圖逝世。他被葡語媒體譽為“最重要的澳門畫家”。

    自古以來,澳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帶有天然的中國文化印記。澳門人口華人佔比為百分之九十五,這裡的中華兒女一直努力傳承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在澳門從未出現過斷層。在西方傳教士進入澳門向中國傳播西方文明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學典籍等也經由傳教士經澳門傳播到歐洲,展現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一如眾多前輩藝術家在澳門這片土地上孜孜探尋中華文化的時代表達從未止步。與澳門淵源深厚的中國畫家有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畫派二代傳承人關山月,在中國畫基礎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畫法,重寫生,以描繪南方風光為主的嶺南畫派,也創作了不少澳門風光的作品,影響了澳門一代又一代畫人。又如曾旅居澳門的畫壇巨匠張大千,五十七歲後獨創潑彩畫法,並融入西方繪畫的色彩和光影關係,打破傳統山水畫的一定之規。

    前人的足跡,讓澳門畫家們看到了一條“學古而不泥古”、守正創新的康莊大道。

    以水彩風景畫見長的黎鷹和擅長水墨畫的譚植桓,是活躍於當今澳門畫壇頗具影響力的畫家。二人長期保持高水平、高產量創作,善於團結業界、用心扶持新人,積極參與和促進澳門美術界的對外交流。欣逢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之際,黎鷹、譚植桓以澳門最值得驕傲的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景點為創作主題,在北京恭王府這一歷史建築空間內展出五十幅近作,以別樣濃縮的歷史,東西方文明對話的形式呈現給京城觀眾,意義非凡。

    生於澳門的黎鷹是澳門本土藝術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澳門巨幅電影廣告上揮灑畫筆,到內地改革開放後融入內地美術發展浪潮,可以說黎鷹的藝術成熟期是與祖國美術發展的跫音同奏。他的水彩畫受到陸昌、張耀生、王肇民等前輩藝術家極具啟發性的影響。多年來,黎鷹畫世界風景、祖國山河,但最讓他心心念念的還是澳門風物。澳門的世遺名勝、街巷圍里、春花秋葉、一磚一瓦等,都是他描摹的對象。本次展覽中有數幅黎鷹先生從不同角度表現澳門標誌性的“大三巴”的作品,我們澳門人看習慣了的日常風景,在藝術家而言卻是常畫常新的創作源頭。畫家、美術史學者陳繼春這樣評論黎鷹:“在保持一直鍾愛的英國式水彩溫暖色調的特徵外,引入了中國書畫的用筆……注入水墨般的清新意象表達,更吻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溫暖的色調,和中國書畫的用筆,是畫家對澳門乃至對生活發自心底的熱愛之情,與技藝深深交融,向觀者傳遞着澳門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樂觀精神。也正是這種文化底蘊和樂觀精神,形成了黎鷹先生獨步畫壇的迷人風格。

    師法自然,譚植桓以寫生和山水畫為主要創作方向,近年足跡遍及祖國名山大川,更遠赴東南亞、歐洲等地。他的潑墨山水畫氣勢磅礴,這關乎勤奮與天賦,表現在技法、用墨的出神入化,墨色濃、淡、焦、乾、濕的變化,予人精妙、酣暢之感。譚植桓的寫生及創作,都是在正職工作之外,利用假期外出、工餘時間創作,很多作品都是通宵達旦而得。熟悉譚植桓的人,更知道他是個做事不求回報、對朋友有求必應、關心社會事務及推動澳門美術發展的熱心人。於美術創作,我是外行,但我深信“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藝術風格即人格。譚植桓必胸有丘壑,方用筆用墨如神,在入世與出世之間游刃有餘,才能有今天高產高質之佳績。是次展覽中,我們可看到譚植桓在中國傳統書畫和現代水墨碰撞下表現的澳門世遺風光。舊城牆、砲台、燈塔、西望洋山上的尖頂教堂、鄭家大屋、亞婆井的大榕樹等風景,水汽氤氳中呈現出十足的歷史感。澳門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此次展覽特別展出《普濟禪院》,畫的是澳門本地人稱為“觀音堂”的一處地方,它是澳門三大古剎之一。這裡的後花園有一張石桌和四張石凳,是一八四四年中美代表簽署《望廈條約》之處,也是歷史拐點的見證處。

    澳門的世界文化遺產,以由八個廣場前地和二十二處建築物及其周邊街道組成一片城區的完好存護,向世界證明這是一個長期成功實踐文明多樣的地方。展出的五十幅作品,體現了受多元文化滋養的澳門畫家獨到的風格、技法,值得觀者細細品讀。不可忽略的是,通過這些畫作,我們還看到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建築和周邊景色構成的詩意佈局,乃今天普世價值和文明互鑑下的文化活水。一幀幀或含蓄、或質樸、或細膩、或寫意的作品,既是黎鷹、譚植桓兩位藝術家對澳門的熱愛之情、也是他們在對探尋中西文化的澳門的時代表達。

    一片歷史城區,儘管佔地面積只有約一點二三平方公里,串起的卻是澳門四百年歲月滄桑的故事。這片歷史城區,需要我們用腳步去丈量,用理解和欣賞的情感去對話。亞里士多德及其門人在神殿建築的迴廊步道一邊散步一邊教學,因而有了“漫步學派”。散步和哲學、美學、文學的關係日益凸顯,無論是古典的漫步學派還是流行於今天的citywalk,澳門歷史城區無疑都是能夠喚起歷史記憶與文學聯想的契合點。這次,且讓我們跟隨展覽,來一場畫紙上的citywalk。

    澳門的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屬於澳門人,更屬於全人類,我們當共同讓守護傳承的故事核心歷久彌新,在此衷心祝願展覽圓滿成功!

    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副會長

    兼作家專委會主任

    穆欣欣

    “吉光片羽繪濠情”黎鷹、譚植桓澳門世遺景物寫生作品展

    主        辦: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    澳門視覺藝術協會

    開  幕  式:六月八日下午三時三十分,北京恭王府博物館西一區展廳。

    展覽日期:六月九日至七月二十八日上午八時三十分至下午五時,逢周一休館 。

    展覽地點: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十七號恭王府博物館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