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樂與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Wharfedale Dovedale 90周年紀念版
鬼船尋寶踏上不歸路
荷里活暑假檔期響警號
韋特哈斯演繹貝多芬
演藝之都獨缺標準音樂廳
樂壇滚熱辣
猛料DVD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5月30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演藝之都獨缺標準音樂廳

清 風

    演藝之都獨缺標準音樂廳

    澳門文化最近的熱門話題,相信是“演藝之都”。的確,據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去年在澳門的舞台藝術表演包括眾多港台、國際歌星,有二千多場之多。小小的澳門,人口只有六十多萬,單以數字計算一年每日平均有五場演出,“演藝之都”可算響噹噹的。當然眾多觀眾來自內地尤其是大灣區。

    因為特區政府要求六大博彩業持份者在續約條件上加入十年千億投入在非博彩項目包括文化、藝術和體育,因此澳門突然不同了。文化藝術本來就是花錢的東西,錢越多,自然就能找到高水平的藝術家或項目。君不見展現在澳門人面前的是具國際水平的體育、舞台藝術、畫展等,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政府終於找到突破口,幫助澳門多元發展,有助改變博彩業獨大的形象,算是積極有為。儘管這眾多藝術活動還是離不開博彩,但已營造出澳門不同的特色了。

    不過,當中仍有遺憾的地方,就是老調重提的音樂廳,能夠有一個國際標準的音樂廳甚至歌劇院,便能使這個“演藝之都”更具含金量。澳門特區成立廿五年,最令文化界失望的也許就是沒有增加演出場地。我們的確在文化方面有了不少發展,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以及澳門樂團和中樂團都已有一定時間,單靠文化中心這樣一個綜合劇院支撐,是遠遠不夠的。今年,黑盒劇場投入使用,算是緩和了戲劇表演的壓力,但毫無疑問,一座標準的音樂廳應是迫在眉睫的城市文化需求。

    當然,音樂廳只是筆者談的“硬件”,軟件方面,提高本地藝團水平,並大力推廣普及,特別是青少年的藝術教育,用相應的政策、人力和財政資源配合與支持,才是“演藝之都”根之所在,否則只能建立在“增加不同遊客”的表面上。希望澳門能夠實實在在發展文化、建設文化。

    □清    風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