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鍛煉靈魂
“為什麼要努力工作?”為生活?為養家?為成就?為興趣?大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人生在世,我們免不了要與不同的工作打交道。在每天營營役役的忙碌中,我們可曾思考過工作的意義?
這是一本總結日本知名企業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創辦人稻盛和夫先生的成功之道和人生觀的書籍。我們成年人在未退休之前,每天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工作,這還不包括某些工種加班的工時。在現代對成功及名利如此趨之若鶩的浮躁社會,我們該如何擺正心態,如何面對工作,確實需要一些借鑒和提示。作者提到,“人性總是讓我們容易拜倒在金錢和榮耀的腳下,容易屈服於本能的慾望和周圍的環境”,很多人“把勞動看成獲得生活所需之糧食與報酬的手段,認為勞動的時間越短越好,工資則多多益善,抱持這種人生觀的人認為勞動是人人都不願意做而又必須去做的事”,但稻盛和夫先生認為,“勞動的意義重在完善人的內心”。事實上,工作並不只是換取生活所需的籌碼,薪金只是工作的附屬品,工作最主要的作用是讓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發展所長,並在各種困難、逆境裡完成對靈魂的磨煉。
有些人認為公司高管領導總會說出一萬個理由來讓員工工作,“畫大餅”、“職場PUA心理操控”等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詞,是否連世界著名的企業家也準備用這種方式來煽動情緒,讓大家變成工作的奴隸?非也。作者提到,“事物的好壞其實在於我們內心的想法”,聽者確實會因為不同的心境和閱歷而從話中領略不同的感受,然而,鼓勵與操控最大的分別在於,言者到底是抱持一種怎樣的心態和目的來說話。同樣一句話,若為了激勵別人並期望別人變得更積極美好而說,便是鼓勵;若為了煽動別人為自己賣命以便從中獲益而說,便是操控。書中有一段話發人深省:“我們勞苦的最高報酬,不在於我們所獲得的,而在於我們會因此成為什麼”、“把勞動看作實現自身價值、完善個人人格的道場”、“不管你受僱於誰,你永遠在為同一個老闆打工——那就是你自己。我們要為自己而工作,做事,也是做人”。同樣一份工作,如果我們只視為謀取生計的手段,永遠只會成為別人成功的踏腳石;若我們在工作中能擁有自己的追求或夢想,則不再是出賣勞力的機器,而是為自己而工作的主人,並從中獲得生存所需的金錢報酬。這段話與另一位世界著名企業家馬雲所說的“賺錢不是目標,而是一種結果”有異曲同工之妙。
談到人生的各種苦難和活着的意義,稻盛和夫先生認為:“今生是一個為了提高身心修養而得到的期限,是為了修煉靈魂而設的道場……無論一個人創造了多少物質財富,它們都只限於今生”,“好壞交替才是完整的人生軌跡”。有這樣一句話:“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不妨用這個角度來察看人生的逆境,也許便能有所釋懷,坦然面對。
影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