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7版:新園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隨筆)津門的“大馮”老師
(老陳尋味天下)完美的意式帶骨肉眼扒
(山谷小島通信舍)珍惜夢境的人
(四方聽音)魔力迷幻結他民謠
(衆藝館)另眼看劇場
(時光迴輪)現在最貴的東西
(胭脂齋)繪畫思維
(世相雜議)不待見的罷工
(筆雯集)炎帝神農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4月14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衆藝館)另眼看劇場

踱 迢

另眼看劇場

    有人會問:“怎樣才算是專業的劇評人?”這種問題,某程度上帶點質疑甚至挑戰,換句話說︰“你有什麼資格去寫劇評?”演出者都是劇場專科畢業,這些劇評人沒讀過戲劇、沒跳過編過一支舞,憑什麼指指點點?

    上月的劇場研討會中,幾位澳門劇評人在“評論的邊界”環節中發言,不約而同提到,被稱為“劇評人”感到“心虛”,“科班出身論”成為一個心虛的原因。就兩岸四地的劇評作者背景看來,內地和台灣有不少戲劇學院,學院的老師、研究者及學生成為主要的評論來源。反觀港澳兩地,在戲劇專業培訓上都集中於製作實踐,香港演藝學院尚且剛開始了戲劇構作課程,據說一些大學於疫情後亦開辦了劇場研究課程;澳門方面,戲劇培訓中,理論、戲劇史等學習顯然不足,劇評人的背景反而較多是傳播、文學等專業背景。

    那麼“科班”於劇評的意義是什麼?其中一位與會者提出,劇場工作者有時會埋怨劇評中不會使用劇場的術語,或以劇場藝術的角度討論作品,這首先牽涉到一個讀者對象問題,專門“術語”肯定對一般讀者或觀眾來說是個門檻,除非是一篇對象為劇場人或戲劇學者的論文,“術語”還是留在劇場人之間流通好了。另一個問題是“戲劇性”和“劇場性”的問題,即劇評人對劇情、主題的討論比較多,劇場手段如表演、場面調度的關注較弱,這方面可真是現時看港澳劇評時常常會出現的情況。然而,劇場性還不過是多看、多關注的問題,跟有讀戲劇專業或參與劇場製作,沒有絕對關係。

    戲劇大師很專業吧,但也不確保每齣戲都是精品,甚至也會排出爛戲;有專業的劇評人身份,也不見得每篇文章都很專業。重點並不在於個人的身份標籤,而是每一個作品是否專業,每一篇評論是否專業。

    (二之二)

    踱    迢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