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冀培養小語種本地導遊
倡旅遊課程增多種語言課
【本報消息】立法會大會將於今周四一般性討論《旅行社業務及導遊職業法》,其中法案建議修法引入小語種的外僱導遊,引起部分旅遊業界的擔憂。有旅遊業者表示,引入外僱導遊的機制已存在多時,但現時是正式修法允許引入。若政府要引入外僱導遊,務必要做好監管及執法;長遠仍須設法培養懂小語種的本地導遊,以致引入多語種的即時翻譯系統,協助本地導遊工作。
憂外僱導遊搶飯碗
澳門導遊公會主席李文豪表示,多年前已不斷向政府建言加大力度培訓外語導遊。據政府公佈資料,現時旅遊市場有十三名韓語導遊、三名泰語導遊及一名其他小語種導遊。由於現時中文導遊已近乎飽和,部分旅遊業界擔憂聘用外僱導遊的價格較便宜,而且日後若過界兼職中、英文導遊範疇“搶飯碗”,因此部分導遊對外僱導遊的反應大。
政府若要開放外僱導遊,須具有專職性,即只能服務於一家公司的某一語種的導遊,如韓語外僱導遊只能為該公司帶韓語團,不能到其他公司或從事其他語種導遊。同時,他以非法導遊為例,認為政府必須加強監管及執法。
問及應否對在職導遊推出語言培訓的課程?李文豪表示,他已提出相關建議多年,但部分在職導遊的年紀較大,對培訓計劃或意興闌珊,可針對年輕導遊提供培訓津貼,鼓勵年輕導遊再進修。建議旅遊大學開設旅遊相關課程時,可要求同時修讀韓語、日語等語言課,從而培養本地導遊。“一年培養十個、八個”,五年後就有四十至五十人,從而慢慢減少外僱導遊。
本地人熟風土人情
李文豪有感本地導遊更熟悉本地的風土人情,向外地旅客介紹時更生動。“外僱導遊只是依書直講,但是風土人情等未必講到,如問亞馬喇廣場是甚麼地方?三盞燈附近有甚麼好吃的?他們未必知道”。其實對行業衝激較大的是市場團量不多,很多中文導遊開工不足,令到部分導遊以低於市場價接工作,間接令導遊費多年没調升(而各行各業包括最低工資已加)。
議員梁孫旭表示,業界擔憂外僱衝擊本地人就業,尤其是小語種導遊開工不多,擔心旅行社會安排外僱小語種導遊從事其他語種導遊工作,導致取代他們的工作機會。新法明確導遊只能由本地人擔任,只有在缺乏精通特定外語導遊時,可根據外僱法輸入外僱。而新修訂的條文規定輸入的小語種導遊只能帶指定語言的旅客,不得從事其他語種工作,相信能釋除業界的疑慮。他希望當局能加強執法,杜絕黑工、過界勞工等違規行為。
加強執法杜絕過界
長遠而言要積極培養本地人,要確保本地導遊優先聘用的情況下,再輸入小語種的外僱導遊,認同外僱導遊未必熟悉本地的風土人情、特色美食及民間故事等,單純依書直說或影響旅客的旅遊體驗。他希望當局多培養本地年輕導遊,旅遊大學未來培訓旅遊課程學生時應增加外語課;並建議博企因應要開拓國際市場,在崗培訓可加強對從業員的語言培訓課程,為本地積累外語人才,亦不排除這些人員日後能橫向流動至其他行業。
梁孫旭提到,隨着越來越多國際旅客訪澳,本澳導遊未必能夠流利操作每種語言,建議善用現時即時翻譯系統,協助導遊更好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