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
王船山寫過《銘》十一首。這是一種文體,古代常刻於碑版或器物上,有用來稱頌功德,有用來自警、鑒戒。如《禮記 · 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湯沐浴之盤,而刻銘為戒,必於沐浴之盤者,戒之甚也。
王船山的十一首《銘》,是《筆銘》、《硯銘》、《墨銘》、《秘閣銘》,這是寫字時枕臂的器具,實即“臂擱”,還有《硯蓋銘》等。而《杖銘》即手杖。這《杖銘》只有三個字:“莫如信”。這個“信”字就不讀“書信”的“信”,它與“伸”字通,就讀作、解作“伸”。伸直、伸長。《易 · 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孟子 · 告子上》:“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孟子是說:“現在有個人的無名指彎曲着不能伸直,但不是有病疼痛。如果有能夠使無名指伸直的醫生,那就會覺得到秦、楚兩國的路途都不會遙遠,這是由於自己的無名指不如別人的緣故。手指不如別人就知道厭惡 ,心靈不如別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做不知輕重。”
信,固然解作信實不欺。《論語 · 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左傳 · 宣公二年》:“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信的本義固然重要,但作為“伸”解,應如尺蠖之屈。《老子》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莫如信”的潛台詞正是《老子》說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