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發展後調整是正常現象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四十五年,如今處於周期性調整期是正常現象。歐美及世界各國也有各自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承認有問題、找出問題的源頭,尋找對策,是復甦之路的第一步。
西方媒體多聚焦在中國經濟負面的一面,然而,《紐約時報》則從相反角度指出中國對歐美以至東盟的“威脅”:今年中國製造貨品出口增長速度超出預期,外銷激增,為受房地產影響經濟補血,並創造就業。若以美元計,中國今年一、二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長了百分之七;該報說,中國產品因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跌,其實際出口量、在全球市場所佔份額的增速,可能更快。從鋼鐵、汽車到消費電子產品、太陽能光伏設施,中國廠家都紛紛湧到海外拓展新買家。可以說,世界對中國價廉物美商品的需求,某程度上對沖了中國的房地產危機效應。
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資料顯示,中國生產了全世界三分一的製造品,比美、德、日、韓加起來的總數還多。過去二十多年,全球化下中國產品幫助了發達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長期維持低通脹和低利率環境;如今被歐美視為以廉價產品衝擊他們的本土市場,損害他們的利益。尤其如今中國的出口產品不再是低端消費品,而是汽車、輪船、機械、風電機輪、太陽能設施,甚至飛機等。
二○二三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中國車出口到全球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而新能源車連續九年產量及出口量居全球第一。中國在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區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群集,建立了完整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其他國家如今才開始發力,是太遲了。
(兩會面向國內外環境挑戰的對策 · 八)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