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佔三分一時間 睡前玩手機
調查:青少年“迷網”堪憂
【本報消息】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去年開展“疫情常態化下澳門新世代心理資本與幸福感調查二○二三”,結果顯示,受訪青少年每天平均網絡活動時數、使用社交媒體時數等較二二年增加,網絡生活佔每日近三分一時間;逾九成受訪者睡前有玩手機習慣,或影響入眠和其睡眠品質。調查獲澳門基金會資助。
服務處於二○年至二二年間,先後開展多項心理健康相關的調查,而“疫情常態化下澳門新世代心理資本與幸福感調查二○二三”,以心理資本及同理心為主軸,持續追蹤在社交媒體盛行下成長的澳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並探討心理資本和同理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措施提供依據。三月十五日為世界睡眠日,服務處冀藉發佈此次調查結果,倡導社會關注青少年身心情緒與睡眠健康。
影響入眠睡眠品質
是次調查於去年六至九月透過網上收集方式開展,對象是澳門十三歲到卅五歲青少年,有效樣本數為九百一十五份。結果顯示,相較二二年,受訪青少年在每天平均網絡活動時數(不包括學習工作)、使用社交媒體時數、因工作/學習而上網的時數都有所增加,網絡生活佔了青少年每日近三分一時間;超過九成受訪青少年睡前半小時有玩手機習慣,或影響入眠和其睡眠品質(因熒幕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分泌)。
此外,青少年的心理資本平均二點八三分(一分最低、四分最高,下同),各維度分數分別是自我效能二點八分、希望二點八四分、韌性二點八四分、樂觀二點八三分。以不同年齡層作分數比較,發現十六至十八歲青少年在心理資本及各維度上的分數都較十五歲或以下、十九至廿四歲和廿五歲或以上的青少年高。心理資本的分數越高,主觀幸福感的分數越高,負面情緒的分數則越低。
八成人能調節情緒
超過八成受訪青少年同意或非常同意“我能很容易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當中調查發現同理心的分數越高,主觀幸福感分數越高,負面情緒分數則越低;約八成受訪青少年同意“當我希望多感受正向情緒(如歡樂、愉悅)或出現負向情緒(如悲傷、憤怒)時,我會去改變我當下在想的事情。”反映青少年能運用再定義事情情緒調節方式,改變自己情緒。使用再評估的情緒調節方式,有助提高主觀幸福感和減少負面情緒。
倡提青少心理健康
綜合是次研究調查發現,及配合前線服務經驗,服務處建議廣泛及定期發放心理健康資訊,提高青年對心理健康包括睡眠與身心健康的重視及普及知識;鼓勵在青少年服務設施內,增設情緒友善表達空間,增進青少年情緒表達及自我調節能力,增加自覺並嘗試以不同感官策略幫助穩定情緒,如設置感官設施,以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運動覺等刺激,以紓緩情緒,減少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出現自殘/傷人等行為。從研究調查和參考學者,整合青年心理資本元素概念,把心理資本、同理心、身體活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興趣活動、社交生活等元素融入活動和小組,以面對青年出現的抑鬱、焦慮、錯失恐懼等負向情緒。
服務處表示,今年將開展以身體活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興趣活動為主軸討論心理健康的研究調查題目。亦將於下月十三日於筷子基綠楊花園休憩區舉行以大健康為主題的“聖公會 ü CARE 共享巴‘童’心擁抱大健康”社區嘉年華,歡迎居民一同參加,共同促進成長與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