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篩選的價值
最近訂閱了幾個付費的電子服務,大部分是專門提供文章精選及推送的帳號。這好像是一個頗為有趣的悖論:在科技公司不斷優化推送機制的時代,我卻選擇付費來獲取人工篩選的內容。
在大數據精準的算法之下,源源不斷的信息被送到我們面前。網上甚至有報道稱,Netflix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性取向。然而,為了營養均衡,我們不能只吃自己喜歡的,否則很容易陷入“信息繭房”的困境,不斷獲取同質信息,固化自己原有的偏見與立場。
人工篩選,則是將內容的把關交給我們信任和認可的人。例如,我有一本很喜歡的雜誌《讀庫》,喜歡它是因為文章品質很高,每期的選稿都由創始人張立憲把關。張立憲稱自己選稿的標準評論是:“有趣、有料、有種。”有趣,能讓讀者覺得過癮好玩;有料,要求作者從細節、故事方面提供“乾貨”;有種,則是要寫出具個性魅力的文字。在這三個標準的要求下,即使讀者不可能喜歡每期所有的文章,但每篇的質量卻得到了保證,托住了文章的下限,這很適合讀者用來滿足好奇心,觀察人生百態,拓展自己的知識面。
我訂閱的另一個帳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為“網上策展人”,他將有趣且帶有個人偏好的內容,聚合並推薦給同好。當讀者碰到感興趣的議題時,往往會以此為起點,順藤摸瓜,以文章為線索進行探索,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相比起算法,人工篩選提供更多機會接觸新的視角。這像是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重新搶回信息的主動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新的閱讀樂趣。因為打開一篇文章時,你都不知道下面會讀到什麼,而這種未知,更讓閱讀之旅充滿期待與驚喜。
木 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