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3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蕭志偉:強化“一帶一路”軟聯通
馬志毅:新質生產力佔比待提升
施家倫:推動琴澳融創再出新績
林倫偉:育澳複合型數字化人才
葉兆佳:鞏固經濟回升向好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4 3月1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馬志毅:新質生產力佔比待提升



馬志毅

    逐步走出高質量發展轉型期陣痛

    馬志毅:新質生產力佔比待提升

    全國“兩會”將至,經濟形勢料成為外界關注熱點。全國政協澳區委員馬志毅對國家穩中向好的長期趨勢發展充滿信心,展望今年機遇在於國家逐步走出高質量發展轉型期的陣痛階段。但是居民儲蓄率仍然偏高,消費意慾和消費佔比雙低,新質生產力佔比仍有待提升等痛點窒礙經濟發展。

    投資渠道亟待拓寬

    去年國內生產總值較上一年增長百分之五點二,展現中國經濟充滿韌性及活力。馬志毅表示,去年全年GDP增長百分之五點二的目標得來不易,要知道國家正面對外圍經濟環境的風高浪急,高通脹,俄烏、以巴衝突,美歐大搞所謂的“去風險”,國內消費不足,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夾擊下仍能取得不錯的高增長。

    展望今年,馬志毅認為機遇在於國家逐步走出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期的陣痛階段,去年底外來投資跌幅收窄,甚至環比增加;民營經濟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扶持。強調各項政策的實施需納入宏觀經濟取向的一致性,這些都有利經濟走出谷底。但是居民儲蓄率仍然偏高,消費意慾和消費佔比雙低,居民亟待拓寬投資渠道,企業方面投資擴展意慾仍然偏低,科技供應鏈受影響,新質生產力佔比仍待提升,這些痛點都會窒礙經濟發展。

    供給側結構促消費

    馬志毅指出,習主席創造性提出新的生產力理論,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以往的高增長模式已不符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雙碳戰略,也不符合國家走向科技及製造業強國的道路,新質生產力的提倡,有利重構現代供應鏈體系,有利增長動能的轉換,有利實現國家的第二個百年目標。

    他認為,現時國家最需要克服傳統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的過渡,一些優勢產業如光伏風電、新材料、新能源汽車,要加快攻佔海外市場,為全球標準制訂作出應有貢獻。在競爭性領域如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方面要再加大資源投放,從法制上保障民營企業的發展,提振信心。在受壓領域如集成電路,生物製藥等,需集中資源攻克困難,鼓勵港澳科技人才參與國家重大項目,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加快發展。

    國內消費信心提振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推動力,當前居民儲蓄率高,消費佔比低都會令消費市場下沉,繼而企業缺乏投資動力,因此需從供給側結構方面升級消費,保障工人就業及提升可支配收入,為老年化少子化做好應對,港澳在高質量服務性消費有不少經驗可供分享發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