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不能停 不一樣的錯置喜劇
——看賀歲片《年會不能停!》
新生代導演董潤年的喜劇片《年會不能停!》,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作為賀歲片上映,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儘管微有瑕疵,褒貶不一,但整體來說影片前後邏輯縝密,主題是打工人的辛酸苦辣,在歡樂中針砭現實,有突破了近年來的段子雜燴式的喜劇,獲得了相對高的評價。
符合當下審美的錯置喜劇
《年會不能停!》的故事大綱簡單,在工廠當了多年鉗工的胡建林,每年都會報名年會表演。同廠員工莊正直,賄賂上級希望能進總部。陰差陽錯,他代替莊正直被升職了。故事由此展開,胡建林一個連John一詞都不認識的小人物,被放置在一個精英職場環境,做高級職員的文書工作。這一設定本就充滿張力,讓觀眾期待又緊張,好奇他什麼時候會被發現?被發現了會怎麼樣?電影前半段,職場一連串的潛規則和包庇,讓他不斷能升職。要“優化”員工百分之十,他以為是給對方加薪百分之十,被人解讀為是另有深意,安撫人心,因此被升職。和董事長握手,被人認為他是董事長兒子,又被升職了。胡建林成為上司後,工作全部丟給下屬馬傑和潘怡然去做,雖然沒文化,但只要把指示說得模糊,適當用“顆粒度”、“底層邏輯”之類的專業用語就可以了。
在用人唯親和階級體系的默認下,眾人合力將一個德不配位的小人物推上高位。這種故事邏輯,是典型的“錯置喜劇”模式。以果戈里《欽差大臣》為代表,講一個紈绔子弟被誤認為欽差大臣,在官僚之中鬧出許多風波的喜劇。這種喜劇的結構,和幾年來的段子大雜燴式的喜劇不同,需要環環相扣的劇情,以及把握得宜的節奏感,才能寓諷刺於玩笑之中,達到相對好的效果。此片在這層面做得很好,觀眾在歡笑之中,品味其對於職場、人情社會的針砭,可說是一部較好的錯置喜劇。
比起過往的經典作品,此片符合當代的爽文形式,也就是主角一路升級打怪,從小人物成為一方老大,滿足了觀眾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和渴望功成名就的潛意識。難能可貴的,是在網文和輕鬆喜劇的定位之下,電影不流於虛浮離地,導演認真考據和了解底層人物生活,拍出職場人的無奈和心聲,也很貼地。員工上班到夜晚九點十點,要說成是“自願加班”;外包員工在大公司一年又一年,做出的所有成果都被正職拿走,因為“別人懂得匯報,功勞就應該是他的”。隱藏了許多職場道理,例如“對方既然能做領導,就代表有真本事,下屬只要照做就是”。在想像和現實之間,導演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保守的大團圓結局
《年會不能停!》貼合打工人的生存狀態。從電影的劇情設計,到台詞,還有最後年會的歌詞,都能看出導演在努力為打工人發聲。電影最後揭示只要調查徐總,公司的裁員危機就可以化解了。但解決了徐總,企業的問題就一併能消失嗎?顯然是電影不敢拍,也不能拍的內容。去掉一個徐總,公司仍然是任人唯親,層層包庇,以潛規則的方式運行,那麼像胡建林這種鬧劇,仍然會繼續發生。
胡建林是一個象徵符號,社會的縮影,是許多以靠關係升職德不配位的人,是社會貧富不均,階級固化難以流動的象徵。這才是打工人心中最痛的點。無論如何努力,資源也不會落到自己手中,財富掌握在那些本就權貴的人手裡。如電影裡反覆出現的歌詞,“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動”,社會現實和歌詞是相反的,過的每一分鐘往往很難有相應的收穫,電影的情緒是勵志的,舒爽的,人在看了這種勵志橋段,心中滿是無奈。
電影以徐總被調查,所有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胡建林也回到工廠做副廠長作為結局,是一般賀歲片的大團圓結局模式,這無可厚非。電影前段的錯置喜劇模式,以及大量反映職場真實生態和打工人無奈的部分,就不免被削弱了諷刺的效果。大團圓結局和電影的立意,是很大衝突的。最後“惡只到宰相,皇帝是善的”,只敢捉徐總當替罪羊,不敢動搖整個企業的董事長,可見導演的退縮,在觸碰到最關鍵的地方時迴避了,減弱了作品的諷刺力度和藝術性。
過於理想主義的人物
董事長在年會幡然醒悟,所有在場發聲的人都得到美好結局,太過虛浮和理想主義,就像一個美好的泡沫,經不起仔細探究,只能給觀眾在影院一時的歡樂和解壓。過於理想的劇情,是此片的敗筆。影片中的人物,例如胡建林和潘怡然,一個是低薪鉗工,難得獲得百萬年薪的職位,錯過的話一輩子都很難再有。另一個是多年無法轉正的外包職員,難得可以轉正。他們卻為了一群工人發聲,放棄這樣的機會。這種對抗惡勢力的一腔熱血,完全沒有現實條件支持的行為,只存在於少年漫畫。和這部前後邏輯都有對應的喜劇,格格不入,也讓觀眾感到疑惑,幾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小職員公開對抗上級,被辭退後要怎麼保護他們所說的工人?難道不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嗎?理想主義的人物和部分劇情處理,讓人看了感覺生硬。
《年會不能停!》於整體而言,節奏和劇情都掌握得很好,有思想的深度。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保守的大團圓結局,導演想針砭現實又不敢針到痛點,過於理想型的人物和部分劇情,降低了此片所可以達到的高度。
高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