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理性與感性
——談《墮下的對證》
榮獲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法國影片《墮下的對證》,在探求一宗死亡案件真相的過程,諷刺司法制度,探討記憶、文學、聲音、性愛與人性感情的關係,刀鋒精準有力,一刀見血。
冰天雪地的郊外小屋,妻子正接受訪問,弱視兒子在屋外發現父親屍體,母親報案,結果成為嫌疑人。劇本以懸疑兇殺片類型為外殼,卻突破同類型的框框,連場的法庭戲,盤問母親、兒子、醫生、同僚,看似追求真相,實際一層一層地鑽入人性深處。
先是專家講述死者墮下如何留下血跡,很有學術論點,卻無結果;然後是論證兒子在音樂聲干擾下如何聽到父母的對話內容,也無結論;繼而懷疑母親是疑兇,控方律師盤問得咄咄逼人,逐漸揭開夫妻間感情秘密。涉及出軌、創作、家庭等,過程針鋒相對,挖掘出夫妻間的絲絲不和,再無限放大,演變成控訴工具,展現了司法制度的冰冷無情,以及精準的科學論證,其實沒有百分百把握。
這是表層主題,故事發展到三分一,從不同人物作證中辯論夫妻關係。一段吵架錄音,論出夫妻的惡劣關係,揭穿妻子的出軌;妻子創作的文學作品,似是內心投射;最後兒子的一段回憶,憶起父親內心。法庭透過這幾場辯論,論出文學、聲音、性愛對記憶的影響,再印證人性及感情關係,過程中皆屬感性。與講求證據、客觀、理性的法庭辯論,構成鮮明對比,交織出難以論證的夫妻感情,理性標準無法論證感性事物。
編導功力很強,不斷帶觀眾“遊花園”,初時妻子似是受害者,漸漸塑造她不守婦道、沒有家庭責任;兒子看似最弱,最終卻是關鍵人物。影片一直審視人物,擾亂觀眾角度,到最後沒有找出真兇,但觀眾對人物已存在特定認識,這認識是影片刻意傳遞給觀眾,還是觀眾客觀分析?這就是傳播媒體的力量。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