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旅行意義
新聞說,二○二四年的三天元旦假期中,約有五百萬內地人出國作境外遊,是往年的四點七倍,這數值已經回復至疫情前。但要留意的是,當下的經濟和消費環境,與疫情前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那麼,是人們更有錢有閒用於遊玩?還是想借外遊以換一種放假的心情?
在微信朋友圈中,同樣是洗版式的出境外遊圖片或視頻,可見趁假期外遊的心態是沒有地域差別的。另一種外遊模式,則是在港澳與內地實行有限額的駕照互認之後,放假北上遊逛幾乎成為一種慣性。
為甚麼放假時外遊成為一種“指定”動作?甚麼時候開始流行的?想來很有意思,但我不知道答案,留待研究旅遊業的人去解答好了。我只關心我的假期和心情。在打工人而言,外遊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假期,這自不待言;尤其是內地的公眾假期比較集中於春節、五一及國慶這三大長假,若不趁春節外出一遊,恐怕一等就一年過去了吧。或許,正是這種不甘心被工作和家務及雜事圍困一年又一年的心思,才有了這種全民大出遊的奇景。
在我個人而言,外遊的首要因素是先要有想到此一遊的念頭,想去!才有了放棄窩在家中舒服度假的勇氣。年輕時是工作最忙碌的,也是家庭負擔最繁重的,無論長假短假,都恨不得把一天變成四十八小時來過;即使只有一天的周休,也要分成兩個半天來放假,工作的地點從公司置換為家裡或孩子的學校而已。“外面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是年輕時該有的積極人生態度,但到底要年紀稍長,才會漸漸明白到“別人家的風景與我何干”,與其累個半死的去擠那人山人海,閒在家中圍爐煮茶擁貓小憩,不是更能放鬆心情、卸下一身的累?
年月在不經不覺間流走,生命也在不經不覺間安靜下來。這世上,沒有一片風景能抵得心海中那一片靜好。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