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
報紙的欄目有“車天車地”版,大概屬於消閑文化,不過讀到元月八日的報紙,竟把第一版頭條變作“車天車地”。講笑歸講笑,屙尿歸屙尿,到底為甚麼如此?原來這頭條新聞是一宗連環的交通事故新聞。正是“車如流水馬如龍,貨車大巴旅巴撞而衝”。
消息說疑肇事貨車跟車太貼,巴士遭追尾,再撞旅巴,致令十一人受傷。跟車太貼是心急:用廣府話來說謂之“擒青”,這原是南方獅子採青的動作,擒,亦採也,經此改動變為躁進,加重語氣而曰“擒擒青”,是貪多務得之謂也。
《論語 · 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實情是這樣: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長,他向孔子問政,孔子說:作為地方長官為政的大原則。這就是前面提過的,應有遠大的眼光,百年大計。行政、建設制度等,應顧全到後果,切勿急功近利,絕對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見到成效,也不要為一些小利益而耗盡九牛二虎之力,為了一些體面工程而勞民傷財。
《漢書 · 李尋傳》:“治國故不可以戚戚,欲速則不達。”宋司馬光《與王樂道書》:“夫欲速則不達,半歲之病豈一朝可愈。”以上是古人之見解,近世如毛澤東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欲速則不達,這不是說不要速,而是說不要犯盲動主義。”韻曰:
車對馬,輪對轆,代步對享福。
出行揸笨思,歸家住華屋。
毋爭先,勿競逐,飛馳對迅速。
追尾欲爬頭,壓頸難鬆。
司機乘客都受傷、救援消防俱醒目。
友誼大橋,常聞意外頻頻;
澳氹交通,慣見風塵僕僕。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