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執法杜絕過職過界司機
夜呣街昨發生客貨車撞倒警用電單車交通事故,警員受傷。警方表示,涉事客貨車駕駛者為外僱,涉嫌沒有讓先以及過職工作,已被檢控。過職、過界司機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
黑工、過界和過職司機不但損害本地職業司機就業權益,擾亂本地勞動市場,更重要的是他們未必熟悉本澳的路面情況和駕駛文化,成為馬路“計時炸彈”,威脅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不幸事故的發生,除慰問受害者,也須反思為何過界司機屢禁不止。是當局執法不嚴,還是視若無睹?
若本地勞動人口緊絀,適當輸入外僱無可厚非。然而,個別僱主為聘請更多外僱,不惜製造“請不到本地人”假象。社會流傳,魚檔、果欄、蔬菜檔存在外僱擔任職業司機送貨的情況。按民間招聘信息所示,聘用需要兼顧搬貨的司機月薪介乎萬五至萬七元。個別僱主為節省成本“諗縮數”,壓低薪酬,招工失敗,遂鋌而走險僱用過職司機。
按現行《聘用外地僱員法》,若證實僱主安排外僱擔任司機,屬行政違法。勞工局資料顯示,一九至二三年一月期間,因外僱非法從事司機工作,有逾三百八十名僱主或聘用實體被罰,當中約百分之七,即廿八個違法僱主實體被附加處罰,合共被廢止六十四個外地僱員聘用許可,並剝奪新聘用外地僱員權利,為期六個月至兩年不等。
按上述數據推算,平均每月查得不到八宗過界、過職司機個案,檢控、處罰率低與社會真實觀感存落差,執法力度備受社會質疑。當局除了開罰單,更應同步展開後續跟進,比如就違法個案,歸納聘用過職司機的“熱門”行業,不定期且高密度抽查,連消帶打,整頓行業不正之風。
過界、過職司機屢禁不止,印證罰則阻嚇力不足。早年當局回覆議員書質指正修改法律,包括調升罰款額上限、增設累犯規定等,但只聞樓梯響,至今未見進展。因過職司機衍生的不幸事件再發生,已敲響安全警鐘。當局宜盡快修法,完善執法和處罰機制,發揮阻嚇力。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