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致函宮崎滔天的來由與考析 (下)
毛澤東在抗敵建國上立下豐功偉績,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結束中國百多年受盡外國列強侵略欺凌的危險局面,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不再捱打,其功之偉之大,是無可置疑的。毛澤東集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等於一身、而且工詩擅書,堪稱曠世奇才,就連外國的政治家、軍事家,也都研究他的思想及其著述。
四、情同手足的黃興與宮崎滔天
黃興(一八七四至一九一六年),原名黃軫,後改名興,字克強。湖南善化(今屬長沙)人。一九○一年,黃興畢業於湖北的兩湖書院,旋被選送留學日本。一九○二年入讀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師範。課餘,聯同八位湖南人創辦了湖南編譯社,出版《遊學譯編》,譯介西方和日本人的哲學、軍事、經濟、外交、史地等著述。
又與激進學生成立“軍國民教育會”,宗旨是“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但真正目的是推翻清王朝。一九○三年春,黃興學成短期課程回國,在長沙任明德學堂教員。是年夏暦九月,在長沙創立華興會,除黃興外,還有宋教仁、陳天華、譚人鳳、吳祿貞、蘇曼殊、周震鱗、章士釗、仇鰲等,並推黃興為會長14。
一九○四年秋,華興會計劃於慈禧西太后萬壽節在長沙起義,事洩失敗,黃興化裝改名,東逃日本。不久,黃興獲悉湖南秘密會黨頭目馬福益準備在西部山區洪江起義,他和劉揆一毋懼被懸賞通緝,仍潛回中國支援,但抵洪江前,已聞馬福益被捕,黃和劉不得已,再亡命日本15。
黃興回到東京,頗為苦困,因曾讀到宮崎滔天的《三十三年之夢》譯本(推想是章士釗的譯作,因章是華興會的成員),便想到滔天乃俠義之士,且已追隨孫中山革命,也許亦會給與協助,於是不顧冒昧,跑到四谷訪尋正在席亭演出的滔天求助。儘管滔天亦十分拮据,一晩演出才賺四十來錢,也不改其志,伸出援手。有說黃興此次求見,誠屬傳聞,但吉野作造曾親詢滔天,獲得證實16。
一九○五年,留日學生憂國殤時,紛紛組織起反清救國的社團活動,而黃興已是其中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領袖。是年七月,孫中山自歐洲回到東京,行裝甫卸,就來到宮崎家,衝口便是打聽:“中國留學生猛增了很多,可有奇異之士?”滔天回答:“有名叫黃興的,堪稱英偉之士。”孫中山急不及待,馬上就要去訪晤黃興。滔天反應不過來,緩說會帶他過來。孫中山已邁步向前:“何必這麼麻煩,我倆現在就前去!”17
時黃興賃居於飯田橋附近的神樂坂,正與日本友人末永節和一些中國留學生聚談。黃興聞聲出迎,喜見中山先生來訪,又因先生乃受日本當局監視的人物,便轉移到近處的鳳樂園中華料理店,五人(加上陪同黃興的張繼)據桌而坐。兩大革命巨頭初次晤面的世紀會談就這様開始:
“他們雖是初次相逢,寒暄幾句之後,便如同舊交,瞬即談起天下革命的大問題來。我等(滔天和末永)對中國語的理解力有限,只得在旁乾自己的酒。孫中山和黃興酒不沾唇、菜也沒吃,議論滔滔地談了兩個時辰,終於達成一致,舉杯歡祝!”18
黃興對孫中山是高山景行,私所仰慕。他隨後召集了幾千留日學生,為孫中山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末幾,更併合三大反清組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創為“同盟會”。一九○五年十月,刋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章炳麟主宰),發行地址就是滔天賃居的住宅(新宿番衆町),編寫《民報》的同盟會員也常集其家。滔天的大姨前田卓時來相助照顧,同仁戲稱:“《民報》阿姨!”19
後來,黃興常常南來北往,奔走革命,將長子一歐、次子一中託交滔天,入讀日本小學。也因為這樣,一歐和一中對滔天夫妻執子侄之禮,致使他們的日本語還帶有熊本縣鄉音,可見黃興與宮崎兩家人關係之密切。一九一一年黃花崗起義,總指揮黃興右手斷二指而歸,仍以左手握筆,書"朗照"橫披,送贈滔天20。
一九一六年六月,黃興由美國經日本返抵上海,正謀與中山先生再並肩作戰,卻舊病復發,針藥無靈,延至十月三十一日,賫志而終,時正盛年四十二。當時滔天亦於上海,與孫中山等同志陪侍床沿,直至長眠。
黃興溘然凋逝,舉國同哀,孫中山即組治喪委員會公祭。翌年,移靈柩還鄉,國葬於長沙岳麓山。
五、毛澤東書函的內容
在近代中國,湖南省開風氣之先,宣揚愛國救亡,在變法维新方面,推動提倡之廣,可稱各省之冠,因而人才輩出,名震九州,其中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而黃興更是民主革命的領軍人物,豪氣干雲。仁人志士尚有唐才常、陳天華、宋教仁、劉揆一、章士釗、譚人鳳、仇鰲等,皆一時俊彥,質直好義,深受當時湘省的青年所敬慕,毛澤東就是其中一員。
一九一七年春,黃興靈柩奉移長沙,舉行隆重的國葬,跟黃興肝膽相照的宮崎滔天,執紼而至。毛澤東夙仰滔天仁高義盛,欲一聆雲談,遂修函敬約。信作行書,節錄如下:
白浪滔天先生閣下:久欽高誼,覿
面無緣。遠道聞風,令人興起
先生之於黃公,生以精神助之;死
以涕淚吊之。今將葬矣,波濤
萬里,又復臨穴送棺,高誼貫
於日月;精誠動乎鬼神,此天
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 。
植蕃
湘之學生,嘗讀詩書,
澤東
頗立志氣。今者願一望見
丰采,聆取
宏教,惟
先生實賜容接,幸甚幸甚。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
蕭植蕃
毛澤東
上
信封上款:宮崎寅藏先生啟
下款:名內肅 21
信文用詞古雅,謙沖誠摯。聯名蕭植蕃者,正是同窗好友蕭三。
蕭三(一八九六至一九八三年),湖南湘鄉人。原名蕭克森,後易名植蕃,筆名有天光,蕭愛梅等,中國現代詩人。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肄業時,與毛澤東甚投契。一九二零年赴法勤工儉學,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四年回國,歴任湖南省委委員、共青團團中央組織部長等。一九三○年出席蘇聯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後經中共中央批准參加蘇聯共產黨。在蘇期間,寫了大量詩歌、散文、小說。一九三九年回到延安,負責文聯工作。建國後,曾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主要著作和譯著有:《和平之歌》、《埃彌 · 蕭詩集》、《前綫》等22。《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是蕭三為老同學而寫的一本著作。最初分刋於晉察冀邊區出版的《時代青年》雜誌上,一九四九年八月新中國即將成立,結集出版,一九五○年再版,是認識青少年時期毛澤東生活的珍貴讀物。
致滔天的書函是由毛澤東撰書的,他亦不諱言向宮崎龍介提起這件往事。結果書信終被尋獲,不獨是宮崎氏的傳家寶,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件至寶。
據宮崎的後人翻查資料所得,滔天在長沙作了幾場演講,第一場就是在湖南第一師範舉行,那應該是接受了毛澤東的邀請。可惜他們見面的情況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但出席者的感謝函,宮崎家還是珍藏着的。23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早懷救國志,抱負遠大,故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詩句。他自覺任重道遠,須及早裝備自己,故能虛心求教,訪尋名師,廣交傑士。除上文說到致函滔天求教外,另有一例是他懇請楊昌濟教授(楊開慧父親,即後來成為毛澤東的岳丈)介紹仇鰲認識。
仇鰲(一八七九至一九七○年),字亦山,湖南湘陰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明治大學,是同盟會創會成員之一,追隨孫中山、黃興等。辛亥革命後,擔任國民黨湖南支部主要負責人。楊昌濟亦曾留學日本,故與仇鰲稔熟。
楊昌濟趁着曾讀過岳麓書院的湘籍留日學生一同聚會,邀毛澤東和蔡和森前來,介紹仇鰲給他們相識。這次聚晤後的第一個周日,毛澤東就徒步到北城拜會仇宅,同學請益。此後一有空便往訪,更曾留宿仇宅。一九二一年,仇鰲還協助毛澤東創辦湖南自修大學。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一再電邀仇鰲來京,仇鰲因感其誠,遂舉家遷居北京。而毛澤東一直待仇鰲甚殷,仇鰲孫女仇君好就是這樣回意的。24
二○二三年十二月廿六日於愧書劍齋
中日關係史研究學者 黃 天
本文圖片採自《真筆に見る日中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
註釋:
14. 同註釋11引書《辛亥革命回憶錄
》第一集,內收周震鱗著〈關於黃興、華興會和辛亥革命後的孫黃關係〉,三三零至三三三頁;又黃一歐著〈回憶先君克強先生〉,六○九頁。
15. 參見薛君度著、楊慎之譯《黃興
與中國革命》,香港三聯書店,一九八〇年,二零至二一頁。
16. 同註釋6引書《三十三年の夢》
,二六六頁所見吉野作造〈《三十三年の夢》解題〉。
17.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
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四六頁,引宮崎滔天著《清國革命軍談》。
18. 同註釋17。
19.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
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四七頁。
20.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
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一一頁的圖照。
21.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
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一六頁,信函圖片。
22. 參見朱建華主編《中國革命史辭
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五四頁。
23. 同註釋2引書《真筆に見る日中
の絆 浪人と革命家—宮崎滔天、孫文たちの日々》,四九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