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旅客消費傾向轉變
首三季零售勝疫前 高端領跑
【本報消息】首十一月入境旅客逾2,500萬人次,恢復至疫前同期的68.8%,但零售業復甦已超越疫前,今年首三季零售業銷售額達656.79億元(澳門元,下同),較一九年同期的564億元增16.4%,當中以“鐘錶及珠寶”、“皮
具”等高端消費品升幅最為顯著。有學者表示,疫情前後旅客、居民消費傾向、習慣改變,對一般商品需求減少,或轉向網購。企業需開發新產品、開拓新銷售渠道。
皮具銷售額升八成
統計資料顯示,今年首三季“鐘錶及珠寶”銷售額達159.91億元,較一九年同期的116億元增37.83%;期內“皮具”銷售額達136.97億元,較一九年同期的75億大升82.63%。但“成人服裝”、“化妝品”項目較疫前跌逾2成,其餘項目則變化不大(參見附表)。
有學者表示,疫情後旅客、居民消費模式、傾向、習慣均改變。旅客方面,因內地經濟前景轉弱,一般旅客消費態度審慎,甚至“消費降級”,對中下價商品需求減少,尋找其他價廉物美的替代品,諸如成人服務、化妝品等商品,在內地同類的消費產品已漸趨多元化、品質逐漸提升。此外,海南免稅島政策已實施多年,款式、定價也有吸引力,可滿足部分旅客需求,故內地旅客未必需要在澳購買同類商品。中高端旅客對價格、經濟環境的敏感度較低,對高端消費品仍存有一定需求。內地直飛國際的航線仍未完全恢復,來澳旅遊購物則算方便快捷。
入不敷支遏消費慾
居民方面,多數居民薪酬水平尚未重返一九年水平,加上物價高企、高息環境持續,必需消費品、供款開支增加,七除八扣後可供額外消費的資金相當有限,進一步壓抑消費意慾,減少購買“成人服裝”、“化妝品及衛生用品”、“百貨”等非必需消費品。其次是疫情期間,政府大力推廣電子支付,居民也因避疫而減少外出購物,改用電商平台採購各類生活必需品,網絡消費已融入生活,對傳統零售店舖帶來衝擊。企業需因應居民消費模式、習慣改變,拓展新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