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初印象
伊朗是個讓人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熟悉是因為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孕育了人類早期的文明,是書本常常描繪的地方,熟悉也是因為戰爭、衝突、制裁常常將這個國家推到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陌生則是因為它無論在地理還是心理上的距離都離我們有一點遠。
本來對安全性仍存擔憂,但短短一周旅程中卻感覺挺安全的,加上行程豐富、物價低廉,人民友善,天下太平的時候進一步“自由行”應該也不至於害怕。
去伊朗,對女性的着裝尤其要注意。雖然出發前早有準備,一落地看到當地女性大部分是長袍從頭裹到腳,難免還是有點緊張。但當地女導遊竟然連頭巾都沒有戴,令人非常驚奇,她解釋說首都德黑蘭比較開放,很多年輕女性通過解放頭巾表達抗爭,但在一些古城,大家不會去挑戰傳統。
吃飯方面,基本上就是烤肉配烤餅,加藏紅花米飯及沙律菜。吃的雖然簡單,但擺碟卻毫不馬虎,顯示出當地人對色彩和圖案獨有的敏銳。坐在餐桌旁,常常是先欣賞桌布、再把玩杯碟碗盤,然後驚嘆於擺成波斯地毯一般美麗的食物,大快朵頤一番。
宗教在當地人的生活中佔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觀光景點中有很多不同年代興建的清真寺、宣禮塔。懷着崇敬的心,欣賞每一間清真寺的花磚、圖案、色彩、光影,內心感覺平靜。此行還參觀了好幾個古城,如卡尚,有着美麗的費恩花園(世界文化遺產)和一些古老的住宅、公共浴場,以及純天然的大馬士革玫瑰水;設拉子,那裡依然飄蕩着詩人哈菲茲的遊魂;亞茲德有着古老的聚禮清真寺和特色的泥磚房屋;波斯波利斯,那座二千五百年前金碧輝煌的都城,被大火燒剩斷壁殘垣,令人唏噓不已。
最後一站,來到有着“中東佛羅倫薩”美譽的名城伊斯法罕,在伊瑪目廣場邂逅當地的女大學生,和她們暢談生活,其中一位還分享了她去北京學習漢語的經歷;在三十三孔橋上,也有許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邀請我們合照。夏天正值旱季,橋下並沒有水,傍晚時分,一個個橋孔裡聚集了一群群的青年人在彈琴唱歌,詩意盎然。此行最後一晚,在公園散步的時候,被熱情好客的當地人邀請參加他們的家庭野餐,更是為旅程增添了幾分溫度及一些令人難忘的小插曲。
飛 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