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百萬行 愛心承傳各階層
疫後盛事同聚首 冬日艷陽齊步走
△公益金百萬行今年迎來第四十屆,伴隨澳人成長,更見證社會發展和人事變遷。昔日參與商業隊伍多以製造業為主,到今天遍及陣容鼎盛的綜合旅遊休閒企業,以及政府機關、公共事業、大中小學、宗教社團等社會各階層。不少人年輕時已參與百萬行,到今天三代同堂,與子女和孫兒結伴,繼續以行動將愛心、善心薪火相傳,體現澳人守望相助的溫暖與和諧。
△疫情三年以線上形式舉行的公益金百萬行,今年首次恢復線下步行籌款,慈善大軍隊伍更見龐大,身體力行,支持慈善事業。今年活動更是社會復常後首次舉辦,新知舊雨相見言歡、噓寒問暖、喜上眉梢,除了交流生活、工作近況,當然少不了拍照或自拍留念,為疫情後首個線下行、也是第四十屆公益金百萬行留下珍貴紀念。
霸定靚位到場排隊
△百萬行起步點因社會和城規發展幾易其址,由最初的南灣舊工人球場、多年前新口岸商貿城,到近十多年的觀音像對開的孫逸仙大馬路,變的是場域,不變的是熱心公益、踴躍參與善舉的居民。不少企業和團體為“霸定靚位”提早多天到場排隊;昨天也有參加者帶備畫紙畫筆即席揮毫,在等候出發過程中將百萬行的盛況紀錄下來,成為另類消磨時間的好方法,更吸引其他參加者圍觀。
△澳門中銀多年來一直支持公益金百萬行。今年共派出近百名義工,分成五組,獲大會安排到五個地點維持秩序,包括協助有需要人士有序進場及前行等,於各自崗位發揮積極作用。沿途所見,多名義工與扶康會、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等人員同行,讓他們全面感受熱鬧氣氛,一同參與社會活動,最後抵達終點,齊為慈善衝線,高度體現互愛精神。
“騎膊馬”親子互動
△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參與百萬行,考慮到年幼的兒童體力未必能行畢全程,家長們早有準備,最常見是推嬰兒車,亦有幼童踩滑車、騎平衡車,甚至出動露營車,小朋友坐在其中,一邊吃着零食,一邊前進,不亦樂乎。沒帶備兒童車的也有老爸強大的肩膊做依靠,“騎膊馬”走百萬行,親子更時有互動,場面相當溫馨。
△善長仁翁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年齡、不分階層、不分職業,在善心的驅動下積極參加百萬行。在七彩的步行隊伍中,除了老、中、青身影,還有身殘志堅的殘障人士等鼎力支持,扶康會和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的隊伍在西灣湖半邊橙,遇上現任和前任特首賀一誠和何厚鏵,以及黃少澤、歐陽瑜等司長官員和公益基金會負責人,他們高興之情溢於言表,熱情揮手與官員們打招呼,雙方親切交流互動並合照留念,場面溫馨歡樂。
不畏烈日堅守崗位
△大型活動的順利舉行,大會司儀發揮着重要作用。近年公益金百萬行活動上,都能夠見到一對“御用”司儀組合,他們是陳敬濂、盧茜儀,二人各司其職,一人負責中文,一人則負責葡文和英文,共事多年,合作無間。第四十屆百萬行恢復線下行,兩位司儀再次踏上起步點的主禮台,連日來不敢鬆懈,除事前文稿準備、彩排外,昨日啟動禮前亦把握時間,席地而坐“夾稿”,表現敬業,應記一功。
△今屆百萬行恢復線下行,活動順利,有賴各方支持及參與。大批童軍沿途協助維持秩序,即使天氣炎熱,各人均不畏烈日堅守崗位,指引參加隊伍向前行,並以精神抖擻的敬禮為行進中的隊伍打氣,身體力行支持公益善事。不少參加者讚許童軍們的服務精神和責任心,為他們的辛勞致敬和點讚。
△百萬行中,多所學校派出學生沿路演奏樂器,訓練有素的學生們,表現出色,展現出團隊的協調合作,也為活動注入活力、倍添氣氛。在溫暖天氣下,大家都穿着輕便通爽的服飾、運動鞋,相關學生則是穿着樂隊制服、女生更是穿有踭的靴子“百萬行”,盡顯專業和認真的精神。
車道咪錶位解封快
△警方多年來支持百萬行不遺餘力,除了組織多人隊伍參與步行外,亦提早部署好活動舉辦地點的交通安排。早上局方調動大批警力,包括治安警軍裝、便裝和交通警員在沿途等各處維持人流和車流秩序,令整個慈善步行活動能夠安全有序進行;百萬行甫結束,交通警員迅即將封閉的車道及咪錶泊車位解封,令周邊道路短時間便恢復正常行車。
△不少博企隊伍盛裝參與百萬行,除了一眾參加者醒目的運動服裝,氣球彩帶外,還有代表公司的橫額、為參加者打氣的標語等。澳娛綜合更出動吉祥物“森仔”屹立在人群當中,甚為搶眼。參加隊伍花大量心思,各出奇招,不僅讓更多人對企業留下印象,也為百萬行沿途路程帶來更多色彩和歡樂。
△環保風氣越趨盛行,環保局在旅遊塔前擺放分類回收垃圾桶,更安排工作人員協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教導居民如何進正確使用垃圾分類回收設施。慈善加上環保,對宣揚正向助人和愛護環境觀念,有更大作用和意義。
大師晾衫竹周圍走
△百萬行活動除能強身健體也是公司團隊同事交流的好機會,疫後時隔三年線下行,不少綜合度假村負責人雖日理萬機但都露面齊齊為慈善出錢出力。何猷龍現身成為“焦點”,在步行過程更與員工近距離接觸,有員工趁機爭取自拍留念,何猷龍應邀合照,作風親民;團隊更自備“高科技”器材,記錄下公司上下一心參與慈善活動的珍貴回憶。
△百萬行作為本澳年度盛事之一,例必吸引大批傳媒、攝影愛好者到場採訪及拍攝,加上今年復辦線下行,參與人數有增無減。要攞到第一手資訊,除了提早到場擺好靚位,也要懂得運用科技及攝影器材。現場所見,有人利用近四米超長桿,以高位或近距離拍攝活動盛況。好處當然是越過眾攝影大師,但當轉換場景,就顯得有點狼狽,猶如拿着“晾衫竹”周圍走,畫面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