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灣區有條件引領數字中國
【本報記者廣州九日電】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今日在廣州南沙第二屆數字政府建設峰會暨數字灣區發展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引領“數字中國”的發展方最有條件,廣東出台“數字灣區”行動方案正向這一方面努力。
中國需要產業升級
鄭永年發表《數字開放式治理與跨越中等技術陷阱》指出,中等技術陷阱是他和研究團隊近年提出來,因為發現二百五十多年以來,一個經濟體無論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發達經濟體,必須實現可持續基於技術之上的產業升級。
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可持續基於技術上的產業升級,很難成為發達經濟體。中國提出要實現現代化高收入時,國家還只有不到10億人口,目前已有14億人口,是非常艱巨的任務。
就技術發展而言,中國現在處於中等技術水平,雖然有些方面很發達甚至趕超一些發達國家,但民生領域仍處中等發達,原創技術比較少。
數字經濟不同模式
鄭永年稱,數字經濟美國是進攻性模式,仍是放養模式,重點是發展不是監管,至今未有有效監管方式,法律法規很少也反對政府提前介入,所以企業仍是主體。在數字化尤其人工智能領域,世界上的競爭都是美國公司間的競爭。
中國的情況,有西方學者稱為有限開放、無限管理,就是說開放度還不夠,管理還是有一些。當然不同模式有不同的優劣,美國因監管不足,產生很多問題、民粹主義等。但同樣監管過度也會有很大問題。
鄭永年指出,首先中國互聯網公司、結構和基礎有很大的獨特優勢,但也需要開放。因為互聯網基礎數據很重要且要注重質量和數量。儘管中國有14億人口,但相比之下,美國在數據搜集的數量和質量方面更開放。具體到粵港澳大灣區,很多數據質量還有所欠缺,呈現碎片化,數字融合還有很大空間。
大灣區可以先行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把粵港澳三地數據融合並提升量級和質量,這一優勢非常可控。不應把這三個關稅區、三個行政單元看成阻力,應當看成一個動力。如果粵港澳數據融合發展得好,可擴展到其他地方,成為有效的抓手。
再有是像南沙等地要對標CPTPP,尤其要對標DEPA,提倡多實行單邊開放,因為單邊開放的政策會引起很好結果。
發展“數字灣區”從國家戰略角度說,不僅有利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更可把國家的數據治理、數據開放形成可複製、可推廣模式,很有意義。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已經有了,又有中央好的政策引領,把這些要素整合,可讓數字化更好地推動大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