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後路在何方?
在內地,高考的壓力很大。學生們勤學苦讀,越過千軍萬馬的獨木橋,終於順利考上重點大學。然而,透過採訪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作者揭示了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在同一個起點上如何走出迥然不同的未來。
作者認為,學子們進入大學,通過學習專業知識、進行相關實習、考取職業證書、參與社團活動等各種方式來達成獲得理想職業,或者攻讀心儀的更高學位的目標。研究中,作者發現寒門子弟跟家境優渥的學生分別採取了不同的職涯規劃方式,作者稱其為直覺依賴模式及目標掌控模式,而這兩種模式,將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生涯發展。
對於寒門子弟,他們一般是家族中第一代大學生,缺少“內行人”的引導,閱歷和見識的局限相對受限,他們的決策更偏向“誤打誤撞——跟着感覺走,走到哪算哪”,作者稱他們為直覺依賴者。
書中一個受訪者說:“(由於)自己的經歷以及所處環境的限制,導致自己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會比別人晚個一兩年這種感覺,但其實晚一兩年就差別很大。現在想起來,對於大學的規劃,我可能剛入學的時候完全沒有規劃的,還是眼界問題吧。”
其他同樣背景的受訪者亦用“傻”和“眼界局限”來描述自己剛入學時的懵懂狀態。他們憑着直覺,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在全無計劃的情形下隨意作出選擇,直到大四時才開始定下方向,導致喪失了準備的機會。
作者寫道,很諷刺的一點是,那些最需要靠教育改變命運的學生,其實並不知道在大學裡該如何做才能改變命運。因為大學提供了太多的選項,講座、社團、學生會、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學術科創競賽等,但這些都與就業準備沒有明確的聯繫。對前路沒有想法的學生,就會迷失其中。
相比之下,來自優勢家庭的學生,有來自家庭的引導,他們更清楚大學裡各專業學什麼,也更有渠道去了解各個專業的就業情況,比如人才稀缺程度、深造前景等。此外,他們也更早地意識到職業準備的重要性,並很早就作出職業生涯規劃,他們屬於目標掌控模式的學生。
現實是,隨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湧入就業市場,他們的競爭越來越大,那些早醒覺過來並在大學四年為自己打造成一份完美簡歷的優勢學生,由於及早準備,將在入職選拔中先拔頭籌。而那些低微家庭背景出身的學生,雖然考入名校,跟同學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但由於沒有以某種有效的方式組織自己的大學生活,求職時會處於劣勢。
作者的研究揭示出,之所以出現這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原因是目前的大學並沒有引導學生怎樣實現最重要的目標——做好生涯規劃並進入理想行業。當學生金榜題名之後,怎樣幫助他們掙脫原生家庭的限制,成功向上流動,是未來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書中這樣說:“對學生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學校在多大程度上平等,而是他們離開學校時是否能不受自己社會出身的影響,在平等的原則下去迎接同輩的競爭……換句話說,學校只有使學生的前景盡可能免受其社會出身的制約,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昆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