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入鏡的一隻手
攝影集名字“一瞥矇矓”乃取自展覽前言中,鄭冬的詩句,原句是“凝神/流動//定格也許是一瞥矇矓”。攝影者凝神貫注於不斷流動、移轉的劇場表演,她選擇留下一個定格。這個定格是無數選擇中的一個,或者對很多人來說,作為劇場的記錄,當然要清晰留下所謂“真實”的演出現場,如佈景、服飾、燈光、調度等,也有演員會問,為什麼都不拍我正面?
我想鄭冬一定有拍到一定數量,清楚記錄舞台畫面、演員正面迎光的照片,這是當劇場攝影師需要執行的“任務”。不過,從她挑選出來的照片可看到,作為一個攝影者,她的美學取向與劇場觀。那些照片中常常不是某個演員亮麗的妝容或色彩鮮明的舞美,而是攝影者拍攝當下對整體氛圍的捕捉,是感受多於“紀實”的;而基於鄭冬常常作為製作人的幕後身份,她又拍攝了大量排練中或製作團隊交流的幕後照。
這些一般觀眾看不見的場面,當中包含表演者與幕後人員,每個人都不是在台上那種自信與篤定的姿態,取而代之是更加凝神於作品、表演的探索階段,有一種尋找方向的不穩定狀態,是另一種戲劇性。整本書裡,我最喜歡的照片之一,是石頭公社在青洲坊鐵皮屋區演出的《聽風的卡夫卡》其中一幕,表演者張健嫻在鐵皮屋前穿着帥氣西裝,一手提起手電筒,身體略傾,而鄭冬彷彿也隨張的身體傾側了視角,攝下這焦點並非對準表演者的定格。張健嫻另一隻垂下的手,在這傾側的構圖中沒有入鏡,正正由於這個“減去”的部分,在矇矓一瞥之中,反而為這段演出提供了更多的想像與動感。一邊看一邊想像張健嫻沒有入鏡的手,到底是打開還是握緊?她現在向左還是向右轉?
因為矇矓,所以創造出戲劇性的空間、審美的趣味,說明劇場攝影不只是資料記錄。
(一瞥矇矓 · 七 · 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