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公寓淪雞肋?
唐 嘉
小城長者日期間,在盧廉若公園百步廊看到一群長者,正跟隨多位較年輕的工作人員學習各式各樣集體遊戲。包括乒乓球過橋及舞動彩帶,長者們玩得很投入,筆者在旁連忙用相機把這一情景記錄下來。
只見長者們用手中的紙張捲成長條形狀,互相搭成一條“長橋”,用乒乓球穿過“長橋”。經過一連串活動後,工作人員示意眾人坐下休息,享用為長者準備好的茶點。
第二天,本澳各大小報章,都報道了關注長者的新聞,社工局和街總合辦一系列長者活動,迎來了疫後首個“長者日”活動,喚起了小城進入人口老齡化現象。政府已備好前瞻性政策,關注長者福利與生活需要、優化社保養老制度,重視人間晚晴。
例如政府為照顧長者,推出了長者公寓計劃,目的是照顧一些目前住在舊式唐樓的長者。他們由於年紀老邁,上落樓梯倍感吃力,是日常生活的一大難題,也影響長者的社交和生活質素,加上大部分居住唐樓的長者未有能力置換高層大廈“電梯樓”。政府推出的長者公寓,回應了這部分長者需求。
本來,推出長者公寓原意良好,且公寓裝修設施、設計用料不錯,但選址在黑沙環P地段,相信與大部分長者目前的生活區相比有偏遠的感覺。加上目前該區交通和其他生活設施未及配套,令長者在選擇上有所顧慮。有漫畫家在本報發表過畫作,道出長者心聲。議員在報章上發表居民對長者公寓設計過於開放,居住點沒有露台和廚房,不符合大部分長者的生活習慣,長期兩人共住全開放式環境單位,容易產生矛盾。
長者公寓計劃時間長達三年多,當局強調對象為無能力入住“
電梯樓”,又不合資格申請公屋的唐樓長者,提供新的房屋階梯。但這一群經濟並不富裕的唐樓長者,“合理預期”項目屬於福利政策,期望能够以較平的租金入住,現實卻與長者的願望有落差,難免失望。經濟能力較差的長者認為租金太貴;有經濟能力的長者認為房型或服務不佳而捨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