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16版:澳門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細説華光誕與詠春拳
設計獨特的變電站
長者公寓淪雞肋?
活化永福圍
板樟堂前地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1月12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細説華光誕與詠春拳

文、圖:子凡(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健豪參與新橋華光聖尊遶境


李健豪鍾情功夫


李健豪師承梁思源 (左)和陳志超


常與小學員參加不同 形式表演


經常獲邀在各社區展演


今年參加大三巴哪吒廟賀誕活動


在旅遊學院李健豪率學徒約翰( 左)與司徒尉樺(右)示範詠春


李健豪赴穗參與華光 師父鑾輿出巡

    細説華光誕與詠春拳

    ——訪五軍虎粵劇行當協會李健豪

    文、圖:子凡(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應澳門旅遊學院持續教育學校之邀,名為“華光誕 · 詠春拳”專題講座

    於本月六日晚在旅院啟思樓大禮堂圓滿舉行。當晚,澳門五軍虎粵劇行當協會理事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紅船木人樁傳承人李健豪主講,以現場示範並結合相關歷史文獻等形式,闡明華光先師、粵劇紅船與詠春拳的關係,以至百年詠春古拳訣等發展現狀,引經據典,動靜結合,讓出席者深受啟發。

    華光與詠春的淵源

    李健豪說,街坊熟知的華光先師,即五顯華光大帝,又稱華光大帝、華光元帥、五顯靈官,是中國道教神祇之一。五顯華光是宗教,詠春拳則是武術,何以華光先師會與詠春拳扯上關係?簡單而言:緣份也。

    說到緣由,李健豪娓娓道來。話說一八五四年,即清咸豐四年,葉問師公梁贊就是在佛山華光廟學功夫,這一間華光廟名曰“瓊花宮”。但梁贊最後並沒有從事演藝行業,而是成為了當地有名的中醫師,並開始向自己的子姪傳授詠春拳,人們所熟知的葉問詠春,就是從這裡開始一步步傳承下來。因此,沒有五顯華光廟,便沒有今天的詠春拳。

    為甚麼這間華光廟會稱為“瓊花宮”?皆因在明代小說《南遊記》中,華光天王在瓊花宴中奪得瓊花,後來粵劇藝人將“瓊花”代表“華光”。佛山瓊花宮整個建築群稱為瓊花會館,是當時的粵劇公所,集祭祀、行會、接戲、演出、練習和住宿等功能,佔地面積比現在佛山最大的廟宇祖廟還要大,它還是專屬的碼頭,稱為“瓊花水埗”。

    瓊花會館的鑾輿堂

    經多年發展,瓊花會館更成立“鑾輿堂”,負責每年華光誕的巡遊。隨着佛

    山粵劇的沒落,粵劇行會遷往廣州,“

    鑾輿堂”與巡遊儀式亦在廣州落地生根。翻查歷史,澳門早於一八七六年已有記載華光誕演戲酬神,但一直沒有“粵劇華光師父鑾輿出巡”活動。直到二○一九年即疫情前,在“鑾輿堂”的協助下,澳門五軍虎把傳統的“粵劇華光師父鑾輿出巡”傳承至澳門。在巡遊過程中,粵劇武打演員“五軍虎”負責抬華光師父鑾輿,粵劇藝人和善信參與巡遊,並安排粵劇武打演出,陣容鼎盛。在近期復辦的新橋坊眾慶祝華光誕系列活動中,亦已復辦關項目,廣受街坊關注。澳門五軍虎粵劇行當協會同期推出相應的文創產品,涵蓋華光瓊花餅、華光師徒茶杯套裝、敬華光師傅禮茶等,務使年輕一代多接觸五顯華光文化,協力弘揚傳統精神。

    李健豪深入淺出地說,“鑾輿堂”即古時皇帝的座駕,尊稱“鑾輿”。清代,粵劇本地班借寄在佛山瓊花會館為會所,瓊花宮供奉火神華光為祖師,每年農曆九月廿八日,要抬華光鑾駕出巡,均由粵劇五軍虎負責抬華光師父神像鑾輿巡遊,故打武家的行會組織取名鑾輿堂。由此亦證,粵劇自瓊花會館始,以華光師父為祭祀先師,即有打武家的鑾輿堂。如今,內部仍完好保留出巡專用的鑾輿。

    不得不提粵劇紅船木人樁,有一百○八式,木人樁用擬人設置,分別有樁身、樁手、樁腳,並以上中下三路對應傳統的天地人三光。創立一百○八句口訣,規範一百○八式招式,根據動作的形態,結合廣府民間傳說和動物的形態,創造出如“天王托塔”、“霸王夜宴”及“腰馬合一”等招式。過往戲班藝人練習粵劇紅船木人樁,旨在強身健體,並因以往戲班流落江湖,每受流氓惡霸欺侮時,習武技可用於防身保命。之後把木人樁招式運用到舞台表演,以實用性結合火爆的鑼鼓,表演“粵人尚武”的民俗內涵。

    粵劇行當之五軍虎

    提到“紅船木人樁的源起”,李健豪指大概源起於清代,當時由福建南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在戲班中將武生黃華寶、二花面梁二娣、大花面陸錦、男花旦易金及公爺福等十人收為徒弟,之後口傳面授,至今有近二百多年歷史。所謂的“五軍虎”,專指粵劇武打演員。粵劇分為十大行當,“五軍虎”屬於其中的“雜”行,在劇種中主要執行武打、翻筋斗的任務。傳統的點將排場中,有“前、中、後”三軍和“左、右”,統稱“五軍”,兵士統由武打演員扮演,為顯其威猛,更號之以“虎”,故稱“五軍虎”。很多大老倌成名前,都曾擔任過“五軍虎”,藉此鍛煉力量、膽魄、氣質、反應、靈敏度等各種表演能力,是打根基之關鍵。

    李健豪與一眾弟子,毅然於二○二○年成立澳門五軍虎粵劇行當協會,旨為傳承傳統粵劇華光祖師誕巡遊以及粵劇武打技藝。創會前,師兄弟皆是五軍虎學員或成員。多年來,除走進大學校園開設講座外,亦積極深入社區及中小學校園,讓身穿整齊功夫衫的學員,依循指導下,對木人樁施展剛勁的套路,拳腳間彰顯尚武精神。上月下旬,他組織一眾成員赴江西婺源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五顯文化(上饒)交流會”,期間參與隆重的祭祀儀式,並獲邀參訪位於婺源山頂的靈順廟,該廟當年獲宋徽宗御賜牌匾,曾是宋代最興旺的廟宇之一,更是五顯華光大帝的祖庭。

    協會有當前成績,與詠春師父譚錦興、紅船木人樁師父梁思源及陳志超等啟蒙分不開。李健豪說,六歲起跟隨葉問詠春第二代傳人譚錦興師傅學藝,至今仍堅持不懈練習木人樁,努力鑽研當中的歷史與道理。

    木人樁魅力沒法擋

    葡萄牙學員約翰、司徒尉樺及鄭鈞煒皆感恩能成為協會中的一員。約翰直言,對本土文化興趣濃厚,因緣際會下獲葡萄牙朋友引薦加入協會,開始學習詠春拳及紅船木人樁。過程中既可強身健體,也讓他加深了解本土歷史文化,一舉多得。

    司徒尉樺說,學習紅船木人樁數個月,已下定決心學下去,持續練好馬步、出拳等基本功,不斷提升武藝。

    練習柔道多年的鄭鈞煒說,同樣在機緣巧合下接觸到紅船木人樁,過程中常思考如何施展或拆解招式,經長期訓練,在精神和體能上都有所進步。

    李健豪說,協會現有理監事成員不多,但成功凝聚一百多名年齡介乎二十至八十歲的習武愛好者。往後會安排他們參演不同活動,藉展演粵劇紅船木人樁及詠春拳,學以致用,以此方式講好中國傳統武術故事,彰顯這項非遺魅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