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 · 陸路
李白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時李白因為犯了事被貶到古蜀地夜郎那個地方,忽然收到朝廷的赦免令,心情絕佳,景由心造,在回中原的途中,看到兩岸的景色,便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絕句了。無獨有偶,杜甫收到官兵戰勝叛軍的訊息,知道打足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落下帷幕時,流亡在蜀地的他便急不及待“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了。從詩中可以看到,這兩位詩人都不把循三峽水路回中原的風險放在眼裡,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
實際上在古代由水路出川是非常危險的,歐陽修那篇《峽州至喜亭記》說得最清楚,當時他因為批評朝廷諫官不盡責而遭到報復,很快便被貶到夷陵那個僻遠的小縣當縣令了。夷陵是位處長江三峽出口處,他的上司在出口處建了一個亭,好讓那些從水路運貨物到中原的船夫有個歇腳的地方,歐陽修受命寫一篇記,他在文章中說:“順流之舟頃刻數百里,不及顧視,一失毫釐與崖石遇,即糜潰漂沒不見蹤跡。”後面兩句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行舟之時稍微出點差錯與水中的礁石相撞,船隻隨即會被撞得粉碎而被水流吞沒不見蹤影。因為這個原因,歐陽修便指出,但凡準備扔掉的貨物才會走水路的,而那些為充實國庫和供應朝廷御用的貨物則會走陸路。陸路運輸當然要許多驢馬,花費自然昂貴,而且運力有限,但勝在風險低。
這條事故多發的航道,詩人又怎會不知道?只是走陸路對一般商旅來說也不會特別平安的。山林野嶺,除了毒蛇猛獸外,相信還有不少山賊在窺伺。大概是這個緣故,李白、杜甫離開蜀地回中原走水路,蘇東坡父子三人出川也是用水路的。
公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