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戲說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詩中少有的敘事長詩。其中一些詩句或因文采,或因哲理,千古流傳,廣泛引用。詩中描述和抒發詩人與歌女的偶遇及感懷,作為基本事實也為人熟知。可是,看到九月二十六日上海報章“文史”版有關此詩的一篇文章,我深感詫異,它似要顛覆已有的認知,將讀者引向另一種解讀。
該文題為“《琵琶行》中的歌女是誰?”,頗有吸引力。作者就此介紹道:“據傳這個名歌女姓裴名興奴,出身名門,原是大家閨秀。父親當過幾年京官,母親和父親都擅長書法繪畫,愛好音樂,他們和宜春院的音樂家李龜年是莫逆之交……興奴自小耳濡目染,對音樂和唱歌很有興趣。”裴姓歌女的來歷如此,但無相關史料的出處。
作者順着“據傳”的路子續稱,裴興奴五歲時父母雙亡,由李龜年撫養,後入宜春院拜師習藝,學得彈琵琶和唱歌。她在長安聲名鵲起,大詩人李白慕名專程造訪,並錄杜甫一詩相贈。裴興奴又進蝦蟆陵的教坊司當歌女,認李虔婆為養母。白居易在一個春日趨訪,二人相談甚歡。她要向他學作詩詞,他引她為紅顔知己,彼此暗生情愫。誰知好景不長,白居易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要離京就職。赴任前,他去裴興奴居所話別,約定一年半載後回來相會。此後,李虔婆命裴興奴接客。一天,茶商劉一郎拿出五十両銀子,要裴興奴陪酒卻遭拒絕。李虔婆使出一計,讓劉一郎以白居易之名給裴興奴寫信,謊稱偶感時疾醫藥無效而命在旦夕,望興奴勿以死者為念,別結良緣以圖永久。在李虔婆威逼和捆綁下,裴興奴當晚與劉一郎成親。以後,就有白居易在元稹的官船上與裴興奴重逢的一幕。最後的結局,是元稹回京面奏唐憲宗,白居易是遭人陷害遠謫,獲皇上召回官復原職,後任杭州、蘇州刺史;經元稹再奏,皇上下詔,李虔婆決杖六十,劉一郎發配充軍。裴興奴回到長安,未再嫁人。
這些情節遠比原詩豐富、曲折,創意出自何處?稍微一查便知,來自元代馬致遠創作的雜劇《青衫淚》,全名《江州司馬青衫淚》。該劇以《琵琶行》作為一小部分素材,擴展、敷衍出四折演出台本,因而有許多虛構的內容。其實,白居易在《琵琶行》序裏說得很清楚,他是在江州一個秋夜送客時,聽到船上有琵琶聲而與歌女相談,並了解其身世,原本互不相識。也就是說,對於《琵琶行》中的歌女是誰以及她與白居易的關係,該文提供了一個抄自雜劇而有違史實的答案,屬於充滿想像的“戲說”。
文章作者署名吳興人,並非本名,退休前任滬上一家歷史悠久的大報評論員,較多寫作政治、思想評論,近年仍在關注和評議社會、時事,不同時期的幾個筆名比本名要響亮得多,但過往似乎極少觸及文史。不知是否受到“以詩證史”之說的影響,偶爾涉足,卻不辨真偽地蹈入“以戲證詩”的盲區,將歷史劇與歷史混為一談,有可能誤導對《琵琶行》早知概要而又上了年紀的讀者。
賀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