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心 口難開
關於父親,我們倆似乎永遠都走不進彼此的內心世界,像是有堵厚厚的牆隔在了中間,在小時候,父親總是板着臉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嚴厲的態度讓我從小就對他存有些許畏懼,或許這就是現在我們父子倆話題不多的原因。我在他面前總是有點拘束,在不久前的一個早上,他帶我外出吃早餐,從坐下到離開,話不超過十句,有幾次我想打破這種詭異的氣氛,可又怕氣氛變得更加尷尬。
在讀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常會把自己和父親代入進去,把我幻想成即將離家的朱自清,父親頂着佝僂的身軀提着一袋橙子走過來給我,到這時,我又會忍不住地偷笑,因為我實在想像不了我父親仍頂着那副嚴肅表情走過來的模樣,那實在有些滑稽。話雖如此,為什麼我會把父親代入《背影》中,是因我覺得與文中朱自清的父親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父親雖然總是會用冷冰冰的語氣來跟我說話,但能感覺出他話語背後對我的關懷。但這語氣令我十分厭惡,有時一些言語實在冰人,所以我和父親的鴻溝才一天比一天深。相較於用冰冷的語氣,我認為倒不如熱烈地表達背後所帶出的意思,這種方法遠比一切都有說服力。可能這也是大多數中國父親的縮影吧,他們總是不習慣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愛,只會把愛默默藏在行為裡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因為學習上的問題,老師打電話給父親,父親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看着我,正值叛逆期的我開始頂嘴,但父親聽完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轉身走出了房間。我冷靜後本來打算出客廳向父親道歉,出來後我看到他坐在椅子上找着藥,眼眶還有少許紅潤。也是那時候,我才注意到他頭上的白髮,原來早已遍佈頭頂,這些我應該一早留意到的。
父親母親已開始衰老,而我卻不自知。原來我一點都不了解我的父母,我的出發點一直在自身,我從來沒有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一向自詡正確的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的不是。正如陳志峰筆下的父親和兒子,兒子一直認為父親迂腐陳舊,絲毫不理解父親為什麼散發出那致命的平庸,他打心底眼的看不起他父親,正是兒子一直的不理解導致父子關系日益惡化,在最後才幡然醒悟,學會從父親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父親各種動作背後的原因,父親年少時亦曾有凌雲志,只是生活磨平了他的棱角。我確信,天下父親亦然。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此時我才明白背後蘊藏的深意,父母親已到了雙鬢花白之年,歲月給他們留下的痕跡一天一天的加重,身體已大不如從前,我是時候試着背起父母沉重的包袱,不再讓父母擔憂,再多點陪伴,不至於未來某天悔而淚下。
透過閱讀,讓我重新審視與父親的關係,放下對父親的成見,我試着重新認識我的父親——一個與我朝夕相處十多年,為家裡遮風擋雨、讓我可以茁壯成長的男人。父愛與母愛不同的地方可能是更緘默,更含蓄,如山一般,父愛雖笨拙但永遠深沉。遠方的樂章固然值得我們去尋找,可在此之前,應該先回首看看一直在不遠處陪伴着你的序曲。
雷浩翔 浸信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