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B08版:教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讓孩子主動學習的秘訣
再論幼兒排隊二三事
澳門教育的市場化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10月9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讓孩子主動學習的秘訣

黃雪蓮




    讓孩子主動學習的秘訣

    小朋友開始上幼稚園後,很多家長對於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會有不同的觀點。就拿“幼稚園要不要溫習”來說,有的家長要求放學回家後一定要溫習,有的家長則認為,如果已經掌握了學到的知識

    ,就不用溫習了。筆者認為兩個觀點各有理據,主要看家長將教育目標放在哪個位置。

    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一種要小朋友回家溫習的家長,如果教育目標是為了形成學習習慣,那就是很好的想法。就像培養孩子洗手洗臉的個人衛生習慣一樣,小朋友每學習一項新技能,都需要家長一段時間的陪同和引導。正因幼稚園的功課溫習量不多,更應該從小讓孩子形成習慣。第二種類型的家長則是將教育目標放在學習內容的掌握方面,如果孩子已經理解學習到的內容,那麼教育目標已經達到,當然不需要再溫習。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教育目標,很多父母不知道應該如何取捨。筆者個人傾向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習慣為主。因為習慣的形成最少需要二十一天,但隨着任務難度越來越高,要形成習慣的動力就會變大,需要的時間可能會變得更長。小朋友在幼稚園學習的內容不多,是可以好好培養習慣的階段,但家長實踐時要注意,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情意方面的培養,讓小朋友學會主動打開課本回看和自主提出問題。此外,家長還應更進一步去引領小朋友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

    還有些家長會困惑,是確保小朋友溫習到一定程度才算達標,還是直接固定每天溫習一小時呢?筆者認為,如果將溫習重點放在習慣的形成上,那最重要的,就是在固定地點持續執行溫習這個舉動。每日溫習並不是把課本所有的文字都完全掌握,或將課文倒背如流,更不能強行要求小朋友寫太多文字,正因為幼稚園階段小朋友的專注時間比較短,所以溫習的時間不宜過長。溫習模式除了將課本看一次之外,還可以鼓勵小朋友將學習的內容用口語表達出來,讓家長知道小朋友的認知水準或困惑之處,或者由小朋友出問題考家長,讓小朋友當家裡的小老師,都是可以的。

    那麼,除了在課本內容上的引導外,家長還能不能在其他方面幫助孩子培養學習習慣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所有好習慣的形成除了堅持執行之外,事前規劃也很重要。就幼稚園小朋友學習上的安排來講,父母需要明白小朋友專注時間有限,應當根據個人具體情況,引導他們安排學習計劃。比如K1的內容很少,可以先看一看課本回顧一下,然後再看手冊了解明天的安排,加上收拾整理書包的過程,大約十五到三十分鐘就能完成。但如果父母想讓小朋友再看一本繪本,那就需要安排一個休息環節。休息時間可以長一點,因為小朋友喝水、吃點心都比大人慢,甚至玩半小時玩具都沒問題。總而言之,讓小朋友休息後再進行學習,學習效能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出來。千萬不要讓小朋友一直坐在書桌前,要求他們完成所有任務才能休息。

    等到小朋友再大一些,學習內容變多了,就可以對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如K3或小學一年級可能有更多功課和溫習任務,所需的溫習時間會變長,所以更需要安排休息時間。家長可以藉新學年開始,和小朋友一起打開上課時間表看一看,引導小朋友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讓小朋友主動參與計劃的設計。家長也應留意計劃中各類項目是否齊備,同時還要明白小朋友未必能將所有項目都列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另一方面,小朋友未必有足夠清晰的時間概念,所以計劃初期的時間分配一定不會太理想,家長可以尊重小朋友的意願,甚至將計劃先試行一周,之後再總結反饋,慢慢從實際情況出發和小朋友溝通,一步一步將計劃慢慢完善。這樣從小培養孩子安排學習和生活方式,孩子可以從中獲得生活自主權和掌控感。

    雖然有計劃,但俗話說“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很多時候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狀況出現,最常見的是小朋友生病或一家人出去吃飯,這時候計劃可能就無法執行。此時,建議家長按實際狀況分成兩個應對方式。生病、發燒等是不可控的因素,對小朋友而言,這種時候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關懷和照顧,身體需要好好休息才可以復原,所以只需要考慮孩子的身體狀況即可。有部分孩子的責任心很重,狀態稍有好轉就想做功課,如果由孩子提出,並且是身體尚可的情況下,筆者建議尊重孩子意願。不過,家長一定要和孩子溝通,如有不適就要停止,另一方面也要告訴孩子,學校和老師方面家長會去協調,有什麼需要支援的儘管告訴媽媽/爸爸,好讓孩子可以安心休息。

    至於一家人出去吃飯,由於屬可控因素,建議安排在周末或節假日較合適,因為孩子需要有固定的時間去執行計劃,太多的干擾或經常打亂計劃的行為,會對習慣的培養產生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習慣培養的初期,遵照規律非常重要。任何好習慣都需要花時間和心思才能建立,重要的是長時間堅持執行。

    在日常生活中,有部分聚會是很難避免的,比如老人家生日或家庭聚會等等。面對這些情況,家長應坦然接受,不需要太過介懷。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可以暫停,只是暫停下來後就需要更大的啟動力。偶爾停一天影響不大,但也應盡量控制次數,切勿連續暫停。其實有更好的規劃方法,就是提早告訴小朋友聚會的日期,讓孩子思考一下需不需要調整安排。家長的角色是從旁引導,給予愛和支持。

    有些家長會擔心,每天回家都要溫習功課,小朋友會不會覺得很無聊?其實無聊與否主要看小朋友的個性,部分小朋友在三歲前已經有看繪本的習慣,所以有能力自覺專注書本的內容,家長只需要引導或在小朋友的身邊陪着他/她一起看書。注意,是家長看家長的書,小朋友看小朋友的書。家長千萬不要變成監工,死盯小朋友學習,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小朋友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一旁逼迫孩子學習。

    當然,有些小朋友比較活潑,不一定會老老實實坐着看書,這時候家長可以創造一些和小朋友的互動學習活動,因為三到六歲的孩子對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慾很強,學習內容不多的話,父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其進行溫習。久而久之,當孩子將從遊戲裡獲得的喜悅與學習相連結,在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後,自然會生出能量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勤奮向上。到那時候,家長再慢慢調節陪伴的方式和時長,一步一步等孩子養成習慣,當孩子已經能夠主動自覺完成溫習的過程,家長就不用在旁陪伴了,只需要跟孩子說,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主動尋求協助就可以了。

    最後,溫馨提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孩子才是主角,家長只需將引導工作做好。雖然孩子年紀很小,但當小朋友已經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時,家長要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尊重和信任孩子,不要高高在上,而應該蹲下身面對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

    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 ·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筆者將這句話送給各位家長們。

    黃雪蓮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