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綻放
——周清嵐大提琴獨奏會
九月二十三日晚,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第十三屆澳門青交音樂節‘專業魅力系列’——周清嵐大提琴獨奏會”。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大提琴新生代青年演奏者周清嵐,現正於奧地利格拉茨國立音樂暨藝術大學攻讀演奏碩士,當晚為澳門的觀眾帶來精彩又專業的大提琴獨奏音樂會。筆者認為,本場演出不僅是本地青年音樂家求學海外專業音樂學府回澳的階段性成果展,更是帶給澳門的青少年音樂學習者們優秀的榜樣。
低沉的旋律從大提琴的琴弦中流淌而出——第一首是德國作曲家保羅 · 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的B大調幻想曲集,作品八,第二號作品第二首幻想小品(Phantasiestuck in B major Op.8 No.2, Ⅱ)。這是來自一位青年音樂新生代初蕾的綻放:大提琴悠遠深沉的低音與鋼琴溫暖柔和的旋律線條同時呈現在聽眾面前;時而強有力的下弓奏出渾厚的和弦之聲,時而配合着鋼琴,奏出明快的旋律線條;富有激情而靈動活潑的樂聲遊走在琴弓之間,帶領着大家進入幻想之巔,十分精彩的開場。
上半場的音樂會亦帶來二十世紀西班牙著名大提琴獨奏家、作曲家卡薩多 · 加斯帕爾(Cassado Gasper, 1897-1966)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第一及第三樂章(Suite for Cello Solo, Ⅰ&Ⅲ),清嵐的演奏十分生動活潑:不僅將大提琴極具歌唱性的抒情特性與高難度演奏技巧的技術性,都凝聚貫穿在整首作品中,還將充滿西班牙民間舞曲音調素材的異國韻味表現十足。大提琴無伴奏作品無需考慮樂隊或鋼琴伴奏的音響配合,獨奏反而更適合年輕音樂家的“坦率與直白”的演繹:音樂中十足的熱情、活潑舒暢的情緒和有時略顯憂鬱傷感的氣質先後呈現,環環相扣。作曲家巧妙的作曲技法設計,與演奏者高水準的演奏技巧層層遞進,讓這部作品不愧被稱為巴哈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之後,二十世紀大提琴獨奏組曲的典範之一。
下半場格外精彩,清嵐為大家帶來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 1873-1943)著名的《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in G minor for Cello and Piano, Op.19)。這是一部極具浪漫和抒情的作品,旋律非常優美,樂段一開始就被清嵐演奏中淡淡的憂傷所籠罩,鋼琴旋律音型屢次上行模進,彷彿是一次次不斷地試探與觸摸;大提琴則以較長的旋律線條開始,長音拉出纏綿悱惻的低沉旋律,彷彿不斷地找尋與融合,最終兩個樂器找到共同的方向旋律線條共同起伏,鋼琴配合着大提琴,將樂曲引入優美的第二樂章。值得稱讚的是,二、三樂章中的大提琴與鋼琴伴奏有很多不同的節奏型,演奏者要十分熟知對方的譜子,留給對方“一隻耳朵”,並兼顧自己的音樂,才能相互默契地配合出乾淨的樂音。大提琴演奏者清嵐與她的同窗同學、鋼琴伴奏黃心怡,將這富有感情的二三樂章配合得十分默契。不同與二三樂章的“傾訴”,第四樂章更顯氣勢磅礴,大提琴與鋼琴共同進退,鋼琴則以和弦的方式擴大了音域的寬度,但“豪邁”中又時刻配合着凸顯主角大提琴的活力,全曲合力在大提琴輝煌的主和弦中結束,獲得滿堂喝彩。這是一首對情感、風格、技術各方面詮釋都十分有要求的作品,再次稱歎兩位年輕樂者的實力。但較為可惜的是,筆者在翻閱場刊時發現,場刊內沒有對相關演奏曲目進行背景介紹,樂曲名的中文翻譯也較為簡單,相信如果適當加上曲目的相關背景知識,必定會對音樂的普及帶來更好的效果。
本場音樂會是澳門青年交響樂團(簡稱青交)為澳門聽眾帶來的“專業魅力系列”。青交作為在澳門建團二十六年的大型交響團體,已舉辦超過千場的大小演出,演出的質量深得澳門居民的認可與琴童們的期待;在培養澳門本土音樂家的道路上,更是不遺餘力地貢獻自己的“土壤”,提供如同周清嵐一樣的優秀澳門本地青年音樂家得以施展音樂才華的舞台。
期待澳門新一代的青年音樂家生生不息,初蕾綻放於澳門的音樂花海之中!
王軒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