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與成見
同樣來自城大的林佩琪,隊伍比賽中擔任車手,她表示目前澳門的電競運動仍有人覺得不過是打機。“讀書不成就打機,現在難得有家長會明白電競是可以去比賽,但資訊和比賽少過內地好多,本身我們隊伍參加很多賽事,全部都報,亞運我們會專注。”但之後我們隊伍或者會有退意,因為他們年齡平均都有廿五歲,靈敏度可能會差一些,手腦配合可能會差一點,但亞運的門檻是十八歲以上,總覺得年紀大會“打唔過人哋”。
身為電競場上的女生,林佩琪指現在開始普遍了。“我們隊中有兩個女選手來講,有人會覺得難,但我們覺得男和女是一樣的,看你用不用心,盡不盡力。”
【摘自:〈電競正式立項入亞運,澳門選手合力創奇跡〉,《澳門體育周報》,二○二三年八月四日】
本屆杭州亞運會進入最後階段,不少比賽項目的奬牌都已名花有主,然而,除了奬牌榜上的成績,今屆亞運的“突破”也值得關注。說的正是將電子競技列入比賽項目。
雖說如此,卻不代表社會上對電競的負面印象已完全消散。且看澳門代表隊成員的分享當中,清楚點出大眾那“讀書不成就打機”的成見,所以,就算已經“登堂入室”,躋身國際賽事項目,亦難以在一時三刻改變大眾的成見;不少人甚至認為,電競之所以能夠被亞運籌委會看中,主要是因為這項目所能帶來的龐大觀眾群及經濟利益,與“運動”、“競技”都沒有關係。
對於此類“利字掛帥”的評估,我覺得因勢利導並無不可,而且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今天被視為“正規”的比賽項目,也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加入,那麼,繼續抱持舊有觀點來排拒新事物,究竟是力排眾議,抑或不合時宜?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