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特技
潮流,仿如潮水,潮來潮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特技電影便開始湧現,《ET外星人》、《未來戰士》、《異形》續集等,將不可能發生的奇幻故事呈現大銀幕,讓人看得目瞪口呆。特技片從此成為票房靈丹,觀眾亦愛看,愈多特技愈好,直至近年的超級英雄片滿載飛天特技,成為賣座片不能缺乏的元素;同時間,特技亦濫用,漸漸形成視覺疲勞。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昔日“千萬特技”作為宣傳重頭口號,今天全無電腦特技卻成賣點。早前上映的《奧本海默》,以“全無電腦特技”為賣點,堅持實景實拍,掀起談論話題,結果大受歡迎,全球狂收九億美元,暫列今年季軍。
如此現象,說明在電腦特技泛濫下,無特技更能吸引觀眾,因為大家看膩了,面對大型製作必有特技的情況下,沒有特技仿如沙漠中清泉,讓人看得醒神醒腦。湯告魯斯的《職業特工隊:死亡清算上集》也有類似情況,強調動作戲多是親身上陣,絕少電腦特技,也引起了一陣漣漪。
然而,西方媒體總能挖出真相。近月先後報道上述兩片皆有不同程度的特技輔助,拆穿了宣傳團隊的陰謀,尤其是《奧本海默》,大批電腦特技人員名字在片後的演職人員名單中被消失,一切努力被抹煞。
宣傳招數,多多少少帶有誇大成分,但抹煞特技人員的功勞,就是不尊重的表現。片後的演職人員名單,實際是對所有工作人員的尊重,哪怕是斟茶遞水、搬運抬轎的,均是製作的一分子。為了票房而“犧牲他人”,值得嗎?確實,影片票房最終超過預期,成績美滿。
從電影潮流到宣傳伎倆,再到製作人員的尊重,說明時勢重於人員,時勢皆為金錢。
高 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