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忽略的幼兒排隊課題
記得去年初和今年八月底,本欄曾就乘巴士和登機時“排隊”所衍生出的公平性而提出討論。今期的焦點也是排隊,不過主要是從安全和教育的角度出發,來談論幼兒排隊。
排隊在教育體制內是常見之事。例如在小食部排隊輪候買食物、小息之後在操場或走廊集中排隊後依次回到班室。雖然是排隊,但其背後的目的不同,如前者強調公平性,即所謂“先到先得”的概念,而後者更多是偏向秩序和紀律。當然,兩者都有共通之處,就是關顧學生的安全問題,避免學生因爭先恐後而出現意外。
近幾年,筆者常有機會到托兒所參觀和工作,發現托兒所的幼兒也在學習排隊。最近,新學期剛開始,一些幼稚園教師們表示,他們會因幼兒的排隊而陷入混亂的境況。可見,“排隊”對於小至托兒所一歲多的孩子、或是剛入幼稚園的三歲孩子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因此,筆者打算借此機會對幼兒的排隊作出一些說明,希望同工除了關注其教育層面的重要性外,還能注意到幼兒排隊的安全性。
成年人必須理解的是,排隊本身並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一種後天性和社群性的文明建設行為,可能涉及到秩序、紀律、美觀和安全的層面。對於這些重要的內涵,幼兒是沒有太多的理解和感知的。而且,排隊是一種社群性和社會性的文明行為,托兒所或幼稚園對於幼兒來說都是社會性學習的起步,需要幼兒按部就班地學習,是急不來的工作呢。
大家或許曾在托兒所或幼稚園見過這樣的場面:孩子們拉着前面孩子的衫尾排隊,或是幼兒拉着一條帶有膠環的牽引手拉繩,開小火車似地排隊,看似有趣和“壯觀”,然而,採用這些方法排隊其實充滿危機,需要三思。如果孩子剛學會步行,因為步履不穩而跌倒了,採用上述的排隊方式,就很容易產生骨牌效應,連帶其他幼兒都會被拉扯致跌倒。大家也不妨想一下,當我們在可能跌倒的時候,雙手起的作用是甚麼?一是平衡作用,二則是萬一真的意外跌倒在地上,雙手可用來支撐身體,避免頭部着地受傷。如果要一個幼兒拉着前面幼兒的衫尾,其身體會較為前傾,跌倒的機率較高,且雙手因為拉着前面幼兒的衫尾,也失去了在意外發生時保持平衡的功能。一言以蔽之,危險!
孩子要學習排隊嗎?是需要的,但也必須判斷時機、採取合宜的方法。孩子一生當中不乏學習排隊的機會,至於他們未來能否實踐排隊的文明意義,則視乎孩子對這個經驗的理解,跟懂不懂沒有關係,是願不願意的問題了。那麼,甚麼會決定孩子日後會持之以恆地去排隊呢?這與他們在學習排隊時有沒有良好的經驗有關。因此,學習排隊不宜勉強,要能讓孩子感受到有趣和快樂,他們才會樂意去重複地做呢。
對於剛學會行走的幼兒,學走路是他們的重點,怎麼可以讓他們走得比較穩才是開始。所以,在托兒所的同一個班裡,因應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不見得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統一地學習排隊。有些早一點學,有些可以晚一點再學。至於幼稚園的幼兒,既然他們都能自主行走,又何必要他們拉着前面幼兒的衫尾、產生不必要的意外呢?若有需要,可以在地上張貼引導線,讓孩子有序地排隊。方法總會有,一切應以幼兒的福祉為依歸。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