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6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澳門的鐘錶歷史
《永不消逝的電波》進校推廣舞蹈
電動車尾箱環保市集明舉行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9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澳門的鐘錶歷史



明朝萬曆年間陳設於紫禁城的自鳴鐘(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朝時期,鐘 錶收藏逐漸從宮廷 擴展到民間,追求 精美造型。


昔日廣州十三行外貿繁盛


    澳門的鐘錶歷史

    澳門在中國鐘錶文化史上地位特殊而卓然,然而其歷史卻鮮為人知。十六世紀後半葉,西方的傳教士希望進入中國傳教,規劃了以澳門作為遠東中心的策略和方向,先在澳門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再慢慢打開進入內地的門路。

    引起皇帝注意

    一五八二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攜帶自鳴鐘抵達澳門,以此為禮緩緩打開了北上的通道。幾經波折後,於一六○一年終於得以入國都北京面見明朝的萬曆皇帝,當時利瑪竇派人到澳門準備獻給皇帝的禮物中,就包括兩座大、小自鳴鐘。相對於中國的日晷、水鐘、銅壺滴漏等,自鳴鐘走時精準、報時直觀,因此成功引起皇帝注意,深得其愛,自此紫禁城多了“嘀嗒嘀嗒”的聲音。

    清代,技術派傳教士多在澳門登陸和停留,康熙皇帝曾多次從澳門招攬葡人入京供職為宮廷服務。鐘錶收藏逐漸從宮廷擴展到民間,市場需求日益擴大,也使得鐘錶貿易逐漸繁榮。

    鐘錶貿易鼎盛

    至清乾隆年間,鐘錶貿易日臻鼎盛,廣州在一口通商政策下成為唯一通商口岸,澳門則是這些來華商人及其家眷的居住地。非貿易季期間,來自英、法、瑞等國的商人便回到澳門居住,有些逝世後便安葬於本澳的基督教墳場。

    欲知更多詳情,歡迎掃碼欣賞。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