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9版:視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非高等教育配合發展規劃
對教學人員專業成長的思考
引導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
唐志堅校長的光輝與不朽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3 9月11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非高等教育配合發展規劃

黃響麟




    非高等教育配合發展規劃

    澳門多年來一直依靠旅遊博彩業帶動地區經濟,筆者喜聞近年特區政府積極尋求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方向,為本澳長期穩定發展打好基礎。筆者提筆時,政府正在推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二○二四至二○二八年)》諮詢文本(以下簡稱《規劃》),向廣大業界徵集意見。《規劃》中明確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1”就是綜合旅遊休閒業,“4”就是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產業,着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非高等教育的發展對社會未來十分重要,筆者嘗試對非高等教育領域如何配合《規劃》作出幾點思考。

    一、培育科技與創新人才。為配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課程教學中應持續優化本澳STEM課程(包括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並重點加大學生對人工智能、物聯網、健康科學等領域的認知。在課外活動中可通過參訪高校,讓師生們深刻認識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相關科研成果,提供平台,讓在理科方面有潛力的學生可以沉浸式體驗科研活動的過程,激發他們未來投身行業的興趣。

    為配合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學校可支持學生對中醫藥功效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如嘗試在校內種植中草藥。除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餘,也可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及勞動教育,種植後的成果還可以利用先進儀器進行研究分析,把傳統文化跟現代科技元素進行有機融合。

    二、培育文化藝術及體育人才。為配合綜合旅遊休閒業和文化體育產業,正規課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基礎藝術素養,如音樂、舞蹈、話劇、攝影、書畫等,也可通過學校餘暇活動形式進行開班,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及體驗製作文創產品,如輕黏土、針織、陶器等手工製品。學校也可以通過學生會或義工隊,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展示或義賣,甚至參與本澳的文化藝墟活動。

    學校也應重視學界體育賽事,如各項團體球類活動。除可增進師生們對學校的歸屬感外,也可以藉體育活動跟大灣區等外地團隊進行交流,提供更多學習體驗和成果展現平台,為學生建立成就感和自信。

    三、培育本土特色人才。為配合綜合旅遊休閒業和文化體育產業,學校應重視葡語課程的建立。現時本澳一些私立學校在高中選修課中開展葡語課程,但學生的重視程度相對較薄弱。也許是升學道路多元所致,也許是缺乏校內外展示平台,澳門自身具備獨特優勢,學習葡語有利擴大中葡文化交流平台作用。

    除了學習葡語,學校也應加深學生對澳門歷史城區及景點的認識。尤其是千禧後的青年,未必認識本澳於二〇〇五年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二十多座歷史建築。而加強本土文化的教育,有利於未來歷史城區的保育、宣傳、活化等工作。

    四、重視學校之間的交流。新冠疫情過後,各地之間的交往將回復疫情前的頻率,本澳學校的師生也將有機會遠赴外地學習交流。學校辦教育不應是閉門造車,而是盡可能利用周邊外界的各種資源,提升師生們的見識,以及宣揚自身的優勢。筆者深知近年本澳學校在政府及各界社團的積極牽頭下,跟內地特色學校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為“姊妹學校”,為學校之間的長期合作提供橋樑,開展包括學術、比賽、交流等有利於雙方協同發展的活動項目。因此,為配合綜合旅遊休閒業,本澳學校可舉辦不同的交流活動,邀請及鼓勵姊妹學校師生們赴澳交流學習,藉此宣揚澳門教育的特色,也可對外宣傳本澳學校的特色,互惠互利。

    黃響麟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