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工話今昔
自由社會中,換工平常事。有人一輩子只打一兩份工,也有人一年換好幾份工作。換工有時是主動的,有時是被動的。而換工這回事,今昔觀念頗不同。
舊社會的人,打工會講感情。和僱主的關係良好,工作環境理想,一動不如一靜,就在崗位上一待幾十年,無風無浪到退休。當然也有更多的力爭上游,打拼着學習和換工或創業的例子,而一般打工仔的心態是,最好不被老闆炒魷魚。
昔日我們抱持舊社會觀念,負責為學系聘用員工時,一旦見到應徵者履歷上頻繁換工的案例,便毫不猶豫趕客。當時的想法是,應徵者必不會久安職位,難以培養歸屬感。而今天,世界變了,我們也要思變。今天我常鼓勵年輕人,要以轉工為職志,常做好轉工的準備,不要把自己耽誤在一個職位上。
和舊生聊天有意思。溫柔敦厚的他說自己一兩年便轉工,為的是不讓自己久安,常有面對新環境的勇氣。他每在工作的人事氛圍中,見有些同事幾十年做同一份工,欠缺朝氣,沒有創新思維,只麻木地工作。他不希望自己有一天會活成這個樣子,所以頻繁換工,保持生氣;何況,他說,老師你以前不是鼓勵我多見識世界,不要把自己困在一個地方嗎?
不知是今天的我打倒昔日的我,還是昔日我已自己打自己。
再聽聽新一代的心聲。好友聘用員工,幾乎所有應徵者都是跳工分子。問何以換工頻率如是之密?有年輕人侃侃陳詞:可見我有價值。你看我每轉工必成功,沒有價值的話,怎會被取錄?跳工在增值嘛!友人見我點頭,笑着提醒已離開職場有年的我,不要被空言所惑,事實近年各行各業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新一代嚮往自由身,寧可打散工,不願困在固定的工時上,所以肯做工的人搵工不難,老闆急於用人時也只好將就了。
音樂椅的遊戲要重新定義了?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