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醫治還是剝削?
——談《靈魂休息室》
天才與白痴,你痴定我痴。究竟甚麼是白痴?世俗眼光下的白痴就是真白痴嗎?紀錄片《靈魂休息室》讓所謂的精神障礙症患者自吐心聲,讓世人看他們的藝術天份,是白痴還是天才?
一年一度的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又來了,今次選片特強,中西新戲、獲獎大片等,皆在本澳難得一見。首日放映的《靈魂休息室》以紀錄片姿態獲得今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大獎,非常罕見,也為紀錄片電影節打響頭炮。
《靈魂休息室》由法國與日本合製,沒有旁白;一座泊在岸邊的精神障礙患者日間康復中心,讓患者自由出入、自由活動,沒有邊界,突破傳統的治療模式,並透過與專業人員溝通來認同自我。導演不設特定角度,不帶同情,用攝影機捕捉他們談話、議論,讓觀眾看他們,審視世俗。
影片一開始是中年漢高歌法國舊曲《人肉炸彈》,唱得投入,激情動人。如此出色表演,率先指出藝術不分界限,繼而讓觀眾質疑他與常人有分別嗎?全片訪問一個接一個,有的自彈自唱,有的解構自己畫作,有的暢談自己與梵高的關係,皆講得頭頭是道,看起來與藝術家沒有太大分別。但是,一句“只有藥物能讓我與你說話,否則我認為我是耶穌”的自白,狠狠說出他們被常人劃清界線,被視為異類。但他們的藝術天份與常人有分別嗎?社會築起高牆作出分隔,是誰有病?女黑人的自白,道出她自己患上憂鬱症,兒子被帶走,“我已失去自由,但你們已自由”;自由與親情,本是精神障礙患者應得的,為何被社會剝削?
影片沒有交代過多背景與細節,讓被訪者說話,強調專業人員的聆聽,透過溝通來探討被訪者的內心與才華,激發出啟發性,思考他們與常人的異同。誰有才華?誰有獨特的見解?並審視現時的食藥方式、防範性措施,是醫治?還是剝削?一切都發人深省。
lhaio@yahoo.com.hk
小 也